车春英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推进,国与国之间不仅在经济方面往来密切,而且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国际化背景下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多。浙江是经济开放的强省,外贸经济活动比较频繁,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多。本文主要分析国际化背景之下小语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浙江省的地区特点,总结出小语种人才培养策略,为今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一带一路”;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
习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说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沿线国家投入到该发展战略中,加强建设与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化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历程中企业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浙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全面的建设,尤其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小语种人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该战略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国内已经形成了小语种的学习热潮。
一、国际化背景下小语种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困境
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之下,外语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也逐步的凸显出来。除了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之外,其他的非通用语言也正在被人们所需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小语种。“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于中国以及世界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高校设置的小语种专业有着更高的要求,优势也逐步的显现出来。国际化高速发展之下,法语、俄语、德语等逐步的从“小语种”发展成为“中语种”,而葡萄牙语、希腊语等才是真正的“小语种”。很多高校所设置的小语种依然是法语、俄语等语言,覆盖的范围相对比较小,人才与国家的政策并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而有些高校为了迎合国家发展战略,短时间内就开设需求量大的语种专业,但是准备工作不到位,有些毕业生的质量比较低。因此,小语种人才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培养模式,都有着严重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确保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本文以浙江省小语种专业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出目前该省内的小语种培养存在如下的困境:
(一)专业准备不充分
上文中已经了解到,很多高校在顺应国家的发展设置小语种专业,比如近年来开设比较多的波兰语、捷克语、印尼语等,这些语种在之前的高校课程设置中,属于异常冷门的专业,就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这种优质的大学也没有招很多学生,所以这类毕业生的数量是非常少的,从事相应语种的研究人员数量就更少。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师资源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的方案有着明显的缺陷。有些不是以外语为特长的高职院校只是在学习外语类型研究院校发布人才培养方案,甚至一些院校在没有人员准备的情况之下,教学资料不足,就开始教学活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是很难提升的。
(二)师资匮乏
设置小语种专业的学校比较少,毕业生数量就会很少,除了一些外交商务领域之外,教育专业的从业者数量是很少的。一些高校甚至某个稀缺语种的专业只有一名教师开展工作,所有教学任务都是一个人完成,其需要上至少三门以上的课程,不同年级作业都要批改,甚至还要给毕业生辅导论文,工作量巨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且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并不是所有毕业的学生都能够达到可以教学的标准,但是教师匮乏形势比较严重,只要是该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成绩如何,教学能力如何,都需要进入到岗位中开展工作,教学质量相对较差。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到高校学习前是没有任何基础的,很多都是进入到大学时首次接触该学科,要想在短短的三年或者四年的时间内从零开始掌握除了自己母语以外的语言,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学生投入很大的精力进行学习。但是高校需要结合国家教育部的统一调控,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与实践的科室,专业学时明显不足,这就使得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且很多都是照搬照抄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与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四)专业就业受限
小语种专业之所以近年来非常的火热,主要是因为国家政策的引导与国际关系的发展,但是这也说明小语种仅能以国家关系才能发展,所以其就业与国家相关政策存在直接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局势相对是不安定的,局部冲突明显,国家对外交、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所以对于小语种来说,经过四年的学习如果无法就业,或者商务活动受限,甚至再次变为冷门,是难以预料的。
二、国际化背景下浙江区域特色及人才需求导向
浙江作为中国经济强省,2019年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352亿元,比上年增长6.8%。2019年浙江有两座城市超过万亿元,杭州市达到15373.05亿元,增速为6.8%;宁波市的经济总量也是万亿级,达到11985.12亿元;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三位的是温州市,达到6606.11亿元,增速为8.2%。全年浙江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继续位居全国第4位、第3位和第6位,进出口、出口占全国份额均创历史新高。
浙江省的出口贸易发展比较快,与特色经济是分不开的。浙江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之下,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都是国家范围内比较专业化、大规模的市场,在同类市场中居国内首位。浙江很多地区内都创办有大型的商场,比如浙江商城、温州商街等,而欧洲、非洲、中东、南美等地都创办类似的市场,这就会对于小语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跨境电商的发展,给小语种人才进入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语种方面进行分析,浙江市场的小语种人才需求以及多样化的形势出现。浙江省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小商品、纺织产品,而绍兴更是建设有全国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为我国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经营种类最为完善的纺织品交易市场,甚至在亚洲也是最大的交易市场。该交易市场中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给美国、阿联酋、印度等国家所提供的,而增加幅度最大的则是巴基斯坦、印度与巴西。从近三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小语种需求做多的则是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与法语。因此,浙江省的高等院校开设的小语种专业主要是这几种专业。
从就业情况分析,小语种的学生就业具体有如下几种类型:政府部门,主要是市政府、外贸局、海关等涉及外事的部门;各种企业,比如外资企业、经营翻译业务的公司等;学校类,比如高等院校或者职业院校、校外培训等。这些就业方向中,小语种人才主要是笔译或者口译方面的工作。此外,浙江省近年来还举办过多次展会,比如纺博会、义博会等等,与会的国家比较多,国际上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小语种的国家也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进行国际交流。
从招聘小语种专业学生的具体要求来说,主要是让就业的人员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市场的需求就是外语使用比较熟练,并且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的小语种人才。这就需要高校设置该专业时,应该结合应用的要求进行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充分学习小语种专业知识,有更高的提升空间,具备较高的学习与工作能力,能够满足实践的需要。
三、国际化背景下浙江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为了能够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让小语种专业有较高的竞争力,就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学生应该由一定的实践能力;具备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高校小语种专业开设时,就要明确人才培养的方案,将专业性、职业核心能力作为培养的主要目标。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实际情况,小语种专业教学目标与就业要求的核心知识与能力是不同的,为了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需要进行小语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有足够的专业素质和水平可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此外,高校还需要设置有特色的教育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这是小语种教学发展的主要措施。
(二)人才培养制度的制定
(1)教学管理方式创新——“教师·辅导员·家长”协同教育机制
高校在日常教学中,首先需要建设教师、辅导员、家长三方沟通平台,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心理状态。其次,利用建设“导师制”的教学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导师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充分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导师和家长、辅导员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学习方面的特点,如果有学习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最后,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建设寒暑假的远程监控平台,一方面可以进行学生的跟踪管理,确保其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家长的监督与管理,让学生在寒暑假也会有所收获。每学期放假前,小语种教研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必要的假期作业,同时发放评分表,让学生带回家,让家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假期的学习情况打分,并且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2)实践教学方面的创新
①校企建设深度融合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高校设置小语种专业,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小语种人才,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同时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建设实训基地,保持联合办学,并且保证外事部门与外企建立稳定的合作,让学生在校学习以及毕业之后可以进入到对口专业的单位内学习和工作,同时给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基础条件。
②进行质量监控创新。高校加强教学的管理规范化建设,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明确小语种人才的培养要求,选择合适教学模式,形成更加有力的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和措施。高校应该建设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与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将学生作为教学核心,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与判断,建立反馈制度。就目前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其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高校应该深入了解市场的需求,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和监督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改革为动力更快适应市场的需求。从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出发,积极和用人单位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及时让学生进行实训学习,从而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三)人才培养内容的制定
(1)专业设置方面的创新——专业转型
专业设置也需要顺应市场的发展,不断的进行调整,高校从学科建设方面出发进行,积极的调研学校区域范围内的发展情况、服务对象等方面,设置和该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专业,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小语种专业的设置要按照该原则进行,高校首先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然后再设置相应专业,保持灵活性,并且勇于创新,同时还要考虑到市场的变化进行专业的整合,充分的利用小语种专业的优势,改变培养模式,以实现小语种要专业方向教学融合到一起,例如日语专业可以转型为“日语+计算机”、“日语+IT”、“俄语+经贸”、“朝鲜语+经贸”、“朝鲜语+旅游”等。
(2)课程设置方面的革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以原有的课程体系为出发点,而进行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进行课程的删减这样的简单操作,而是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方面设置相应的课程,因此,课程设置要从下述几个方面出发进行:
①科学应用外国文化。小语种专业学生很多都是没有接触过该门语言就进入到课堂中学习,他们之前都是学习英语,所以对于该小语种的认识、对于该小语种国家的认识都是空白的,如果仅仅是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会让学生感受到比较枯燥,学习积极性也会比较低。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设置课程论文,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多的阅读外国文学、历史与文化等相应的资料,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②设置侧重课程。当前社会对于小语种人才需求主要是在商务、旅游、外贸、科技、国际交流等领域内,按照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专业设置需要突出特色,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专业选修课与基础课的设置中,应该设置商贸、旅游、管理等方向的课程,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语言,还会有语言应用能力,可以为今后进入到工作岗位中提供良好基础。
③合理组织进行教学与实践活动。当前外语教学很大的缺陷问题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是相分离的。因此,我们需要积极的开展教学与实践方面的融合,学校可以在寒暑假的时间内组织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可以提高应用能力,也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方法的创新
①采用“范畴化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重点是让学生从意识方面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把原本抽象的知识转化成为灵活的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范畴化的思维方式理解、运用所学习到的知识,其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进来,也能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小语种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②采用“专门用途”的小语种教学方式。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可以通过“专门用途”的教学方式。通常情况下,小语种的班级教学以24-27人为最佳,一般不会超过30人,这样教学模式有着较高的优势。学校结合实际需要设定教学目标,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而建设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更好的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得课程体系优化配置,实现全面深化的改革。也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的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给社会输送大量的合格人才。
③采用“微课”与“慕课”等先进教学方式。利用这种先进教学方式,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水平,对于各个知识点的教学都能够深入进行,且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仅丰富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也更加的便捷。这些先进教学方式突破传统理念的限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未来必然会产生更高的效果。
(四)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高校建设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形成稳定、高水平的小语种教师队伍,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学水平。小语种教师可以在课外时间参与学校举办的国际交流与访问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还需要招聘高素质的教师,实现小语种教学团队的全面建设,形成科研、教学的高素质队伍,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小语种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也会给社会各界提供更多高水平的小语种人才,为我国国际交流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为了给国际化发展提供基础,需要更多的小语种人才。随着外商活动与商务交流增多,传统小语种课程的设置种类与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当前小语种学习的需求,也不能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人才,所以小语种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当前各个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重点,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小语种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轩, 康乐. "一带一路"背景下保定市高校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神州(上旬刊), 2019, 000(001):87-88.
[2]雷明珍, 张曦, 江海燕. 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其在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意义——以红河学院为例[J]. 新西部, 2011, 000(004):49-49.
[3]尹霞, 习伟. 应用型高校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北外国语学院为例[J]. 休闲, 2019.
[4]张静.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8, No.624(34):186-186.
[5]李莲花. 高校共享小语种资源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路径的探索——以吉林省为例[J]. 当代教研论丛, 2019(7).
2019年校级科研项目,题目:面向区域通往国际,浙江省小语种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Z2019001)
作者简介:车春英(1983-09),女,汉族,籍贯:山东菏泽,当前职务:俄语系教师,当前职称(已评):讲师,学历:博士,研究方向:俄罗斯侨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