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申明达 龙冰雁
[导读] 高职院校承载着为社会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高于普通高等院校
        申明达 龙冰雁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425000
        摘要:高职院校承载着为社会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高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多数学生在选择高职院校的时候,是期望掌握一门操作技术,是自己在毕业后能够直接对接工作岗位,快速胜任岗位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对实践环节更加重视,“实践育人“的教学管理理念也正在开花结果,但是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教育的发展现状如何?是否存在误区和待改进之处?本文将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实践育人;高职;教学体系。
        1.前言
        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兴衰,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在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是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选择高职院校,以其通过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能够让自己掌握更胜一筹的工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以此,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水平培养显得格外重要,也对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有了更明确地要求,“实践育人”这一教育理念也成为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追求的教学目标。
        2.实践育人的解读
        “实践出真知”,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次的实践,实践是认识活动的基础和来源,人们的认知能力也会随着不断地实践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或热情,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实践育人将促进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一种新型育人方式。实践育人和传统意义上的高职院校教育和培养模式不同,实践育人体系主要提倡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和积极实践的方式领会课程要点。国家教育部于2012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实践育人和实践教学工作进行了统筹部署。这也是我国首次明确将“实践育人”纳入到高校育人方案当中。至此,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推开,
        2.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现状
        2.1实践育人普及深度和广度不高
        虽然实践育人的理念提出已有很多年,大多数高职院校都紧扣国家号召,努力推进实践育人改革工作,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普及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偏远地区的高职院校仍不具备开展实践课程的条件,没有自己的实践场地。也有一些高职院校虽然也投入了经费,有一定的实践配套设施,但是受到学校、教师的重视程度限制,并没有真正投入使用,形同虚设。也有一些学校师资团队本身缺少实践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更没办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2.2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
        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虽然是以课本内容为基础而开展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课本知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高职院校又不能够适时考量和评估发展需求,不重视社会、企业对于相关人才的最新要求,实践课程跟不上时代的变迁,不能适当融入和拓宽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学到的实践内容,不能够满足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时候,实际工作中的需求,造成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两张皮”的尴尬境地。
        3.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3.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重视理论学习,淡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某些课程虽然设置了实验或者是实际操作环节,也常常被教师们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占据掉,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实践育人理念的重点就是将实践环节融入到理论学习的前、中、后各个环节,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并重。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实践过程必须应当建立在课堂内容的理论基础之上,没有无缘无故和平空捏造的实践过程,将理论学习作为一切实践的根据和抓手,理论结合实际,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外,同时也通过实践巩固和验证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
        3.2以学生为实施主体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一般为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实践育人的理念指导下,应当扭转这一局面,将学生作为教学和管理的主体和中心,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和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课堂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己、提升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
        3.3整合多方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整合多方教学资源,高职院校虽然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的调整和投入,为学生提供某些实践活动的场所,但是,毕竟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这时,就需要学校整合多方教学和实践资源,原则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企业、家庭也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形成合力,建立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政府要做出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经济保障,从政策上支持高职院校建立和完善“实践育人”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在教育资金上做出一定的倾斜,鼓励高职院校发展实践育人。选择有资质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高职院校成立校外实践基地,将企业高管、技术人员等聘请为高职院校的校外导师。除此之外,实践育人还应当获得家庭的支持,虽然社会进步了,但是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仍然落后,他们认为,在校期间主要的工作是“学习”,即学习理论知识,一切学校组织的企业实践、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都是“不务正业”,这一思想必须纠正,只有获得了家长的支持,并且一些有能力的家长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才能推动高职院校全面建成实践教学体系。
4.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体实施措施
4.1保障校内实践课程的质量
虽然“实践育人”理念发展已有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有一些学校存在走过程、喊口号的现象,实施起来与要求相差深远,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重视成绩,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现象,很多学校切割学生的实验课程、实践环节,将这些实践方面的课程用理论学习来替代,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也有一些高职院校虽然也有自己的实验教师或者实践场地,但是设施陈旧、落后,比如:某高职院校施工实训课程虽然设置并实施实操课程,但是,实操课程场地简陋,使用的实操设备为行业或企业淘汰下来的老旧生产设备,不能运用先进的生产工艺,甚至已经在实际生产中被淘汰,这样的实操课程,并不能真正起到做用,反而让学生日后步入工作岗位会一头雾水,找不到校园学习与实际工作的共通之处。高职院新校真正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要学校提高认识,完善课程体系,投入适当的经费和精力,转变认识,优化实践课程的硬件设施,将实践课程作为强制要求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课程中,并对课程的出勤率、课堂表现、教师水平进行考核,以此来保障实践课程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4.2建立校企联合的实践机制
        学校应当调动社会教学起源,尤其是企业,联合有资质的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将协同育人工作前置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中让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全过程育人中,定期组织学生进入企业的某些岗位进行实践或者实习,设置企业导师或者校外导师共同培养,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真正的巩固理论、锻炼动手能力、适应岗位需求。除此之外,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学校还可以对课程内容、对接标准、行业准则进行统筹安排,结合企业要求、社会需求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凸显高职各专业的企业需求导向,让学生的在就业市场中提升竞争力,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同时,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合作也为企业选择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多途径,通过实习,发现适合企业发展规划的实习人员优先进入企业,成为正式员工,不管对于学生还是企业都是实现“双赢”的重要途径。
4.3建立配套的实践能力评估体系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评估和考核机制做保障,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能够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提升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尤其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实践内容应当作为最主要的考评环节来实施,依托多样性的实践能力考核手段,让实践能力的考核更加公平、公正。首先,可以通过技能考察的方式来进行成绩的测定,各个专业都有各自的专业技能,定期组织本专业学生进行阶段性技能考核,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进行测评,根据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纳入期末成绩。还应当让学生实习的企业出具评语,并给出相应的分数,了解学生企业实习的情况。在实践内容的考核上,除了实践操作技能外,还应当加入学生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以便于整体的评估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4.4开展多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当然,实践育人,不仅仅是指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上的实践,更应当是品德、修养、素质等方面的实践。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到实践工作中,除了学校、企业的专业课程知识的实践、实习外,学校还应当组织学生参加多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社会化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品德、修养的锤炼。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进行帮助,全面协调,联系高职学校与一些社区活动、服务中心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比如:陪伴留守儿童,为他们“送一件礼物”、“讲一节公益课程”等;照顾孤寡老人,陪他们“聊一次天”,为他们“打扫一次卫生”等;为特殊困难家庭送去温暖,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等活动……在这些公益活动中,学生们将更加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并且能够融入社会。通过人与人的沟通和接触,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情商,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同事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5营造浓厚的实践育人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所在,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感染是潜移默化却又绵延不断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所以,利用校园文化的力量,建立以实践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体系,将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在校训上,应当加入“实践”元素,在学校的宣传栏添加实践的相关内容,利用走廊宣传标语、海报等方式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将环境熏陶作为途径之一,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责任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今后工作中形成不断追求、创新、务实等优秀品格。在学校组织多样的团体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技能大赛,比如: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大赛、大学生学科竞赛与行业的操作大赛等,通过比赛,学生可以提高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也让学生们可以从比赛中收获自信,让理论学习更加有方向、有动力。
5.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已经开始行动,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目前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需要突破。高职院校必须讲实践育人工作统筹谋划,转变思想,提高重视,加大资金的投入,为实践环节提供硬件保障,同时,寻求社会、企业和家庭多方面的支持,整合多方面教育资源,形成长效的、持久的保障机制,使实践育人工作真正发挥应有的做用。
参考文献:
[1]陈文满,姬海华.“实践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山西农经,2016,(6):98-100.
[2]武智.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政企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10):49-52.
[3]徐平利.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J].职教论坛,2013(1).
[4]陆璐.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途径探究[J].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3,(2):23-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