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育人路径与功能探索——以南京理工大学常青藤支教队为例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李晓彤 徐永杰
[导读] 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出校园接受教育、增长知识才干、促进学生思考、引领做出贡献等方式
        李晓彤  徐永杰
        南京理工大学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出校园接受教育、增长知识才干、促进学生思考、引领做出贡献等方式,促进学生增强实干本领,强化使命担当,同时不断培育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常青藤支教队为例,本文为高校社会发挥实践育人功能搭建了具体路径,提出可提高、规范高校社会实践全过程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实践育人;社会实践;短期支教
        “实践育人”一词最早出现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意见指出要改革教学内容,要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 [1]。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见》,提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2]。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出校园接受教育、增长知识才干、促进学生思考、引领做出贡献等方式,促进学生增强实干本领,强化使命担当,同时不断培育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3]。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范围内推行的素质教育和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本文将以南京理工大学常青藤支教队每年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例,简述暑期教育关爱类“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做法和内涵,从而探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

一、活动概述

        常青藤支教队隶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贵州山区教育资源匮乏、隔代教育缺陷、安全问题频发和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等现状,以“关爱山区,教育为本”的社训,传承“薪火相传,为爱黔行”的社团文化,自2009年开始,每年暑期赴贵州山区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十年来,常青藤支教队总计选派25支筑梦队伍、287名南理工青年学子,赴贵州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支教活动,教育关爱的足迹和身影遍布贵州山间小镇。共计为2700余名山区孩子带去了16920门科学、文化、兴趣类课程,支教队员对840余户学生家庭进行了家访,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志向,助力精神脱贫。

二、活动内容

        为了不断丰富支教形式,常青藤支教队已经逐步形成了集讲授课程、辅导作业、手工绘画、科学实验、家访谈话、趣味运动、文艺汇演于一体的多彩纷呈的支教模式。
(一)扎实前期准备,练就过硬本领
        常青藤支教队每年四月面向全校各年级同学进行招新,到出发前,一边准备支教事宜,一边处理频发的状况,不断地完善支教计划,确保各项支教任务顺利执行,万无一失。
        为了保证支教活动的顺利开展,临行前还会进行理想信念培训、急救培训、试讲培训,并召开多次例会、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帮助队员们坚定信念,储备生活技能,提升教学水平,以求能更好地应对支教生活中的考验。为了给孩子们提供尽量多的帮助,支教队每年都会组织社会募捐,共募捐到善款四万五千余元,得到了广泛而热烈的响应。
        支教队在前期准备过程中为每个学科成立课题组,挑选学科负责人,共同商讨课程形式和内容,并在队内开展试讲活动,努力带给孩子们最好的课堂体验。
(二)传授知识技能,服务乡村振兴
        学校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启发孩子认知自我,探索自身潜能的地方。为补充山区小学教育资源匮乏的短板,除了稳抓语文数学两项主科,支教队还开设了美术、读写、地理、历史、科学等丰富多彩的课程,每一节兴趣课程都力求充实饱满,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的视野。
        支教中坚持实行“三会两制一课”制度——每天一次全体例会、每周一次全校大会、各课程组定期组织总结会;队员旁听制、支教日记制;每周一次公开课队员不断自省自查;提高综合能力,提升支教质量。
(三)举办多彩活动,丰富课外生活
        课外,支教队还会因地制宜地开展一系列特色活动,如趣味运动会、亲子绘画、文艺汇演、主题升旗仪式等,让孩子们切身参与,施展才华,竞展风采。趣味运功会帮助孩子们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大小拉小手,心随梦想走”主题亲子绘画日活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搭建了一个学生与家长们沟通的平台;“苏黔同心共筑梦,赤子童心共争荣”主题的文艺汇演充斥着青春与活动,紧张的排练过程也激发了支教队员与孩子们的坚定信心与刻苦毅力;严肃的主题升旗仪式以细微小事为孩子们指正道、立远志,明确人生前进方向,激励孩子们奋发图强,培养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缤纷多彩的课外活动,引领了校园活动新风尚、凝聚了家校一体新合力、唱响了爱国爱校主旋律。
(四)进行家庭走访,开展调研活动
        实践团队利用暑期实践机会,通过走访调研、考察学生及调查问卷等方式方法,对家庭收入、家庭教育水平、家庭对子女教育态度等相关内容面向当地居民进行调查。十年间,支教队员累计对840余户学生家庭进行了家庭走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以及家长教育观念,同时也像学生家长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当地精准扶贫的政策举措、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每年支教队员也会前往镇子里或县城上开展问卷调查,针对贫困山区基础教育和当地经济发展精心设计,挖掘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整合二十多道既能宣传当地精准扶贫的政策理念、又能反映当地真实教育水平的调查问卷,最直接地收到当地基础教育最真实的情况,又同时锻炼了支教队员们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育人路径
        1.优化实践制度,建立考核机制
        暑期社会实践应坚持形式多样化,一方面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实际需求,统筹安排行之有效的实践形式;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有助于自身成长的实践活动[4]。鼓励大一新生进行参观学习、社会宣传和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大二的学生通常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进行社会调查和服务等,高年级学生具备了系统的专业基础,应侧重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可进行科技创新和预就业实习等。


        客观公正的考核机制与实践项目评比活动对于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 因此高校应不断完善校院两级评价机制,从实践选题、可行性分析、项目 完成情况、项目成果、社会影响力和有效的反馈思考等层面分别进行评价,保证考核机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完善保障机制,增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为避免社会实践活动变为“集体出行”“集体旅游”,丧失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每一支社会实践项目应安排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全程参与社会实践的选题、指导、监督和反馈等各个环节,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社会实践教师也可以对自己所带领的学生进行监督和评价,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表现较为出色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表现不够出色的学生进行鼓励并且指出其错误,通过这种形式来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加完善,在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圆满完成的基础上又 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高校应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加入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队伍中来,采用“思想政治教师+专业教师”共同带队指导的模式,有效实现暑期社会实践的预期目标和育人功能。
        3.搭建实践平台,增加资金投入
        为有效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高校应增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学校团委及学院应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流程和目标。与此同时,更要主动帮助学生寻找和开拓实践基地,加强与实践基地的合作与联系,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社会发展价值的实践基地,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为有效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除政策支持外,还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高校可设立专项基金项目,做好实践活动的资金筹备工作,安排相关的经费支出,以此为实践活动的落实创设条件,同时也可缓解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经济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
1.道德品质磨砺学,强化家国情怀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将道德修养学习实际化,避免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中。现在的“90后”“00后”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但是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却又很模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目睹企业生产流水线、实地考察城市和农村的建设实况后,同学们才能够真切地感知国家发展的脉动,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幸福,也认清国家在前进中的不足,大大增加自己肩负建设国家的那份使命感。炎炎夏日,奔跑在田间地头,行走在大街小巷,汗水和眼泪加深了他们对责任和理想的感悟 , 双脚的疲惫告诉他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依靠双手去创造美好的家园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条件越艰苦的地方,越能让学生体验平时无法感受的社会现实,越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更能升华学生的道德修养。
2.专业知识延展学,增强学习主动性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其中占比最大的莫属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是专业学习的新途径,在这个新途径中,广阔的自然人文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的崭新课堂,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应用。这种学习模式,实现了课堂教育的翻转,将学习过程由被迫灌输转变为主动输入,将学习质量和数量与实践付出进行连接。以常青藤支教队为例,支教过程是师范类专业学生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应用的最佳场所,而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在家庭走访、实践调研过程中可以对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进行反思和整理;经济学专业学生通过对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实地调研,可验证相关经济学原理和经济社会知识;法学专业学生通过接触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实际案例,可对法学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等[5]。通过实践,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拓展,学生自己得到了丰富直观且深刻的体验。高校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对其所学习的专业知识 进行进一步的认识,明确其所拥有的知识到底在社会发展当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从而有效地提升其求知欲,使其在后续的学习当中更加积极主动。
3.创新精神合作学,提高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平台开展,具有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启迪创新思维的作用。由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组成的团队中,通过分工、协调、讨论等共同撰写实践方案,最后共同完成实践,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统筹兼顾、沟通协调能力,学生会意识到与他人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渐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摒弃抗压性低、挑三拣四的适应不良症。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常青藤支教队为例,实践方案的拟写必须充分考虑暑期支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支教的具体形式是什么?活动的具体日程如何安排更加合理?等问题,不断的思考、讨论比起在课堂上填鸭式的做练习题更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最后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新问题的解决又不断促进学生的应变能力。因此,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培养合作和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五总结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材的重要平台,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向社会化转变,同时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校应通过优化制度、完善保障、搭建平台等途径,有效促进高校实践育人功效的提升[6]。不忘习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嘱托:“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青年学生理应结合时代背景,展现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用真诚和爱心刻画着时代青年最美的青春篇章!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08.
[3]吴立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拓展及其实现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1).
[4]呼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机理及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8.
[5]辛显华,孙绍然.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功能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1).
[6]胡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历程、价值意韵与发展趋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8,(1).
作者简介:李晓彤(1995.10-),女,辽宁沈阳人,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本科生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徐永杰(1996.3-),男,安徽马鞍山人,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本科生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