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丁艳
延安市科学技术馆,陕西省延安市 716000
摘要:本文大致研究馆校结合特征,基于此分析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综合运用科技馆与学校的资源,开展探究式地学习,从最初的主题选定到学习单地设计,梳理活动的优化要点。以期强化学生的科学实践及学习能力。
关键词:馆校结合;探究;学习单
引言: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本质上是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应当极具实践、趣味。再加上近几年新型教育理念地转变,学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由原本的参与者上升至创造者。所以,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创新实践与核心素养。
一、馆校结合特征
科技馆与学校共同推进教育事业是可行的,综合两家之长,弥补各自的短板,构建坚实的教育基础。科技馆在和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到后者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观念及内容,既可以满足学生对科普知识的需求,又能逐渐提高实际的科技水平。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借此可补充科学教学资源,保持创新的动力,利用探究式地活动,培养其对理论的学习能力。馆校结合活动可推进科普活动地全面落实,科技馆中包含大量的展品,且涵盖广度大,涉及到的科学知识相较教材更为全面。对某展品有明确的原理标注,并例举其他相关的应用实例,其是较为优质的资源。科技馆内利用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对展品有所了解,并认识到学校课堂中未接触过的内容,开拓其新的认知空间。另外,加深学生对知识地认识程度。常规科学教学,尤其在小学阶段,更为注重科学原理的讲解,但此类知识小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相反,科技馆向其展现的内容更为直观,把科学原理以具体化的方式呈现,比如杠杆、电磁效应等,学生在此期间可亲手操作,更容易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强化实践能力,学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极少会进行实践类的活动。与科技馆的结合,正可以弥补此方面的不足。学生在操作各类蕴含科学原理内容的展品,推动学生思索,发挥出实践性的价值[1]。
二、馆校结合下小学科学探索式学习活动的设计执行要点
(一)选定学习活动主题
在组织科技馆学习前,双方人员应当先针对活动主题展开商讨,科技馆方面需提供馆内涉及到的科学原理及对应项目等资料,而教师则需结合科学课程纲要,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完整的信息交换,加深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以保证二者结合的效果,尽量使活动设计与现实效果一致。
(二)优化课堂组织内容
教师应适当调整课堂内容,基于教育大纲,有效设置教育目标、教学标准等。换言之,在确定活动主题的基础上,梳理其中的中观念点内容,并引导学生联想有关的理论内容,以免进入科技馆后,对科学原理还不清楚,确保馆内学习的高效性。另外,细致介绍展品,使小学生对馆内的情况有基本了解。同时,教研团队及科技馆活动负责小组成员,应当探讨如何为学生提供与其能力相匹配的探索式活动,使学生明确此次学习活动应当达到何种学习程度。
(三)规划探究式的活动
探究式的教学活动由科技馆与学校联合开展,此类活动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学校教育与探究活动有效融入,同时其也是为活动实施的基础保障。探究式学习具体包含六个环节,即提出分析问题、结合已知提出加设、设计活动方案、执行活动方案、共同交流分析、补充知识体系。科技馆人员需与教师合作安排科技情境,为学生完成探究流程提供“窗口”。不仅使学生完成设计的学习任务,还有助于强化其团队合作意识,发挥出开展馆校结合活动的价值。
(四)保障教师活动价值
在探究式活动中,教师具备多重身份,即组织人员、环节推进人员、引导启迪者,所以其个人的行为比较关键。整个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小学生展开自主探索,教师则在旁引导。在开展活动期间,教师需要从三个层面加以规划。首先,保证情境设置有效,使学生身处设定情境中提出问题,并激起其探究的欲望。在结合教学大纲设计的同时,设计出更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保障科学原理正确的情况下,尽量和学生现有的认知起到冲撞效果。由此刺激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构建与学校完全不同的学习氛围。转变学生在学习上的观念,发挥出主动学习的作用。其次,设计出多元化的活动模式,以顺利进行整个探究流程。在目前国内教育的大环境中,强调自主、协作与探索,教育工作的中心便是学生。通过馆校结合,筛选出更适宜的教学手段及内容,注重讲解运用的言行,保证学生的接受度,逐渐突显出个人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真正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学生在探究期间,可能会出现难以直接解答的问题,此时教师便应适时提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亲手操作相关仪器。使学生在不过于依赖教师的情况下,化解个人的困惑,从中感受到探索的乐趣,由此逐渐喜欢上此种教学模式。最后,展示形式的多元化设计,采用不同展示模式,以优化活动开展的效果,并适当穿插展示环节。为此,教师则应当设定好的项目设计有价值的展示形式,为学生表达个人观点搭建“舞台”,通过及时分享,使其始终保持高振的热情。
(五)合理规划学习单
在馆校结合中,学习单应当涉及到三个环节。首先,分析环节。设计与分析是各类主题学习单都应包含的环节,涉及到学生、理论目标及需求三项。其中,对于学生的分析是结合其认识水平,进一步划分成三个层级,予以差异化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其当下掌握知识的水平,设计教学问题及环节;理论目标的分析对象是各类有关知识,为最终的评估给予数据支持,此不要素的分析质量关乎后续环节的开展效果;此处的需求并非是指学习需要,而是学习单的载体选择,确保整个活动的有序推进。其次,设计环节。基于给定科学主体,设计活动情境,打造针对性的模型,现有常用的模型包括游戏、表演等形式,而各自对应的学习单也有差异。最后,评估环节。在常规的学习、行为等方面的评估外,还应融入咨询评估。执行学习单的内容前,需合理优化调整学习单的内容,通过专业咨询,合理的评价手段,保证最终的评价成效[2]。
结束语:综上所述,馆校结合可以作为常规教育的补充形式,扩大教学资源涵盖量的同时,对科技馆与学校均有助力。而为使得此类探究式的活动得以有序落实,设计是必要的,确定活动主题,理顺实施流程,为小学生构建轻松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邹洪瑶.基于《课标》的馆校结合探究式学习单的设计实践[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05):29-35+93.
[2]郝杏丽.馆校结合的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导师:张新明.安徽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