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益勇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 100048
内容摘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多元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使学生在整体性、系列化的学习活动中,经历有意义的建构性学习,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明辨事非的能力,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呢?笔者认为基于学情聚焦未知处、着眼需知处链接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基础,是助推学生自我建构提升核心素养的催化剂。
关键词:基于学情 链接生活 核心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多元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皮亚杰的建构学说认为:人的知识是在知识范畴和感性材料结合的基础上建构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整体性、系列化的学习活动中,经历有意义的建构性学习,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明辨事非的能力,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呢?笔者认为基于学情链接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基础,是助推学生自我建构提升核心素养的催化剂。
人们常说“触景生情”,说明学生的真实情感是需要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发展规律,学生的真实需求,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真实情感,使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在交互式活动中引发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促使学生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提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聚焦未知处链接生活创设情境
学生在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或者能力体系时,对于未知充满了兴趣,这些相关内容的未知也是学生理解、提升的关键点,再者学生品德的形成又源于他们对实际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情境教学首先要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的未知处。作为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聚焦学生的未知处,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相互勾连的关键点,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为学生创设“真”的情境,再现生活,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这个社会生活缩影中接触、观察、体验他们未曾经历、未曾听说的社会现象、社会事物。学生经常在这样“真”的情境中体验、实践,他们的生活经验、道德认知、情感态度、思维品质等都会在无形中得到积累、升华与提高。
(一)对接真实生活,丰厚认知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脱离了具体生活情境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枯燥的、空洞的,只有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与一个个具体的现象、事件建立起联系,并尝试着运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未知处内在的丰富意义,才能灵活运用所学内容去解答、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从学生的未知处出发,运用真实的事件、问题展开教学。这种情境是最自然的,学生能够直接投入到现实生活中,亲历活动,开动思维,边学习课堂内容,边尝试应用所学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情景教学能够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厚学生认知水平,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案例.《合理消费》
(1)七嘴八舌,说烦恼
生:我也知道有些东西不应该要,但是心里真的特别想要。怎么才能让我忍住,不那么想呢?
交流:你们是不是也遇到过相同的烦恼,说一说。
(2)集思广益,学克制
讨论:想一想如何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生1:可以做一些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生2:与父母商量,合理进行比较,用其他商品替代。
生3:冷静几天,再考虑该不该买。
……
小结:转移注意力、合理比较、静心思考等方法,可以帮我们克制自己的购买欲望。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缺乏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薄弱,需要教师创设空间,为学生搭建平台,积累生活经验,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这节课教师把如何克制购物欲望这些未知作为学习的撬动点、支撑点,将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有些东西不应该要,但是心里真的特别想要,怎么才能让我忍住,不那么想呢?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在矛盾与冲突中自我建构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学会理智地分析问题,学会克制购物欲望的方法,进而在达成目标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
(二)模拟真实生活,内化行为
所谓模拟的生活情境是指其他人身上发生过的事件、故事由学生通过模拟的形式,分担不同的角色再现或还原,解决学生生活中未知的一些问题或困惑。如在课堂里模拟购物场景学习购物,扮演盲人体会残疾人的不易等。
案例.《感谢他们的劳动》
(1)亲身体验:变身铁路工人喊话一分钟
喊话内容:——“请大家往中间通道走,不要挤!”
要求:①时间1分钟,喊话20遍为完成任务,听到音乐声马上停止。
②声音洪亮,自己给自己数遍数。
(2)统计比赛结果,说说喊完什么感觉?
(3)想一想:让你这么喊1小时呢?喊2小时、4小时、1天、2天……呢?
(4)出示记者调查报道新闻截取的内容:
春运期间一位铁路职工1分钟要完成的工作任务
(5)说一说:看着在铁路上工作的阿姨叔叔春运期间那忙碌的身影,你有什么感觉?
(6)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归心似箭的乘客,他们的辛苦给你带来了什么帮助?
小结:阿姨叔叔的辛苦给作为乘客的我们带来了踏实放心,他们的辛苦换来的是乘客能尽快登上列车,踏上回家的旅途。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像他们一样辛苦工作,默默为我们同学们服务的阿姨叔叔。
学校毗邻北京西站,学生对北京西站密集的乘车人群有着深刻的感悟,但很少关注服务人员的辛勤付出,更不能切身感受到服务人员的辛苦。基于学生感知的局限性和生活环境这些独特的教学资源,教师从学生熟悉的铁路职工入手,设计了1分钟模拟喊话的模拟体验活动。学生通过完成春运期间1分钟的工作任务体验到了身边常接触的劳动者的工作状态,进一步了解身边熟悉的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工作的苦与乐,进一步体验劳动者的辛苦,从而激发了学生关心、尊重身边熟悉的劳动者的积极情感,使其内化道德行为。学生在这个模拟的情境体验活动中获得了真实而深刻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三、着眼需知处链接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人在新的认知建立的过程中,认知心理需要建立新旧联系,同时还需要一个动力来建立联系,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一个情境。这个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背景或载体,同时,这个场景中有我们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学生需要的新知识,这个问题提出来能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引发认知冲突,产生探究的欲望。
(一)虚拟再现生活,立体提升
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有许多历史内容,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历史教学的情景创设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因为历史有其不可再现性,因此,课上主要是一些虚拟情景的创设,但仅仅播放一段讲述历史的视频或者讲述一个历史故事,并不能说就是一个有效的情境。视频或故事既要蕴含各种历史事物、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还要巧妙的包含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为学生深入探究、深度参与提供线索打好基础。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需知处做出判断创设情境,使学生有意义的建构性学习不是平面的推进,而是一个立体的提升过程。
案例.《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生(模拟商人):先生,我能来学堂上学吗?
生(模拟学堂先生):不行,我们这里只收贵族。
生(模拟农民):先生,我能来学堂上学吗?
生(模拟学堂先生):不行,我们这里只收贵族。
……
生(贵族子弟):先生,我能来学堂上学吗?
生(学堂先生):你可以来上学。
师追问:为什么学堂的先生不让商人和农民来上学呢?
生:因为当时的学堂只收富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下去,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现在的学校也只收贵族或者有钱的人,你们还能上学吗?
为了能够让孩子理解什么是平民教育,教师聚焦学生的需知处穿越时空,创设这样一个虚拟活动,组织开展了时空对话的小活动,让其中一个学生扮演古代学堂的先生,其余的学生扮演各行各业的人,去学堂上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在虚拟情境中,学生角色扮演,教师跟进追问点拨,从认知起点进行引导提升,在亲身体验中认识孔子提出的平民教育在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样的情境教学颇具实效性,将一问一答单一思维的平面式课堂提升到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助、开放思维的立体式课堂,使课堂更真实、更灵动、更有深度。
(二)聚焦生活问题,拓展思维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因为个人经验或者困难阻隔等问题而主动地回避一些应该了解的相关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会成为其构建自己知识、能力体系的关键环节。再者从表达经验看,学生的表达更多的是一种感受性表达,“我觉得”“我认为”这样的话语是时常出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于问题,学生要么只说“观点”,要么只说“现象”,缺少用事实支撑观点的理性表达,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善于在学生需知处链接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立依据事实表达观点的说话意识,其核心是思辨能力的提升。
如在执教《那些我想要的东西》这课时,如何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是学生需要习得的,也是教学难点。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这样一个话题情境:小萱想去儿童剧院看话剧,可妈妈说:看什么话剧,回家看电视不是一样吗?你们说这钱该不该花?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辨析。一问激起千层浪,大家各抒己见。一方同学认为:我觉得要节俭,不能增加家长经济负担,票价又比较贵,在家看也一样。一方同学认为:这钱该花,在现场看话剧和在家看效果不一样,现在家庭条件都比较好,买票不成问题,再有和父母一起看话剧多幸福……对于这两种观点教师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而是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消费与节俭之间的关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边言语活动辨析中不断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潜移默化地渗透正确消费理念。这种聚焦生活矛盾问题深入践行的辨析活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学会了聆听,发散了思维,激发了灵感,对学生思辨能力、竞争意识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同教材内容等具体情况与条件,恰切地链接生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符合小学生特点和认识规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心理状态下积极参与活动,历经有意义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使道德认识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再由道德行为的实践,养成道德习惯,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协调发展与整体提升。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月萍.探新求异 师生互动[J].学周刊——教育科学,2011.
[3]罗长莉.关注教学情境创设,促进课堂有效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