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朗诵与演唱融合教学对提高学生乐感的重要作用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赵贞
[导读] 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抒发情感的艺术活动
        赵贞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中心小学 519125
        摘  要: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抒发情感的艺术活动,也是一种听觉艺术,艺术不分高低贵贱,任何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都可能从音乐中获得鼓舞、安慰、情感的共鸣,健康的音乐氛围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的艺术细胞,加强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是所有音乐教师都为之努力的重要课题。在学习声乐的多种方法中,朗诵对提高学生乐感有非常奇妙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学生学习声乐过程中锻炼朗诵能力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关键词:朗诵;演唱;声乐;乐感
        乐感,指人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音乐学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拥有丰富乐感的人,在接触到优秀的音乐时,产生更强烈的共鸣感,反之,则耳听仙乐却满不在乎。乐感既为先天既能,也能后天培养。在学习声乐,提升乐感的多种方法中,朗诵是一种尤为重要的手段,朗诵即为大声朗读,是一种把书面文字转换成声音的创作行为,朗诵能有效练习发声、咬字、气息的方法,还能帮助演唱者理解作品的意境,调动学生情感,锻炼学生“咬文嚼字”等,唱歌则为有节奏地发出美妙的声音,通过音调的高低起伏诠释作品的表达内容,二者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相通性。朗诵是培养学生乐感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朗诵对体会作品情感的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在学习歌曲演唱技巧之前,教师通常会先为学生介绍歌曲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为学生讲解歌词的含义,带领学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现在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训练时,注重对演唱技巧的提升,对声音的磨合,但是对作者想要表达的心情、感受、内容一知半解,在这种情况下,演唱者注定会和歌曲之间缺少感情共鸣,也不会调动听众的情绪。比如在学习演唱歌曲《黄河大合唱》时,若不能为学生讲解其时代背景,不带领学生朗诵歌词,不能让学生体会其歌词中表达出对中华民族光荣历史的歌颂和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赞扬,必定会造成合唱时气势不足,让听众难有热血沸腾之感,浪费了歌曲表达的意境[1]。
二、朗诵对演唱技巧的帮助
(一)帮助纠正歌唱过程中的咬字问题
        “字正腔圆”是对声乐学习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对演唱较为统一的标准。“字正”为咬字正确,“腔圆”为发音规范,在歌唱中,二者的重要性不分高下。当今社会多媒体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更加多样,音乐的获取来源更为简单便捷,日常流行音乐中,不难发现很多歌手都有咬字不清晰的通病,如果不看字幕很难听清歌词,光有漂亮的声音很难让音乐具有感染力,由此可见咬字吐字的重要性。也因为唱歌和朗诵拥有同样的发音生理机制,所以演唱前反复诵读歌词,逐字逐句强化发音,在脑海中形成惯性,歌唱时才能吐字清晰,声音明亮,不至于含糊不清[2]。


(二)帮助锻炼气息
        很多学生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气息不稳,或者断句不顺,造成一句歌词没唱完,已经喘不过气的现象,并且伴随这些现象的发生同时还有舌头紧张,口腔僵硬等肢体表现,这种状态肯定会为发声带来阻碍。此时,教师就应当适当加强对学生的朗诵训练,让学生适应发声状态,寻找适合自身的断句点,调整气息的运用。声乐专业和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往往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做朗读训练,也会做专门的气息训练,由此可见,训练气息和朗诵也是密不可分的。日常中也能观察到专业主持人的说话方式和诵读都是非常悦耳的,能感受到其气息的稳定,每句话的清晰吐字。所以想要学生能拥有这种平稳的气息,对其进行大量的朗诵训练是十分必要的[3]。
(三)帮助锻炼声音平稳
        歌唱是为给人带来美好感受,歌声应该是悦耳动听的,演唱中除了要处理好声音、吐字、气息等的协调关系,演唱者本身的声音也是提升歌曲质量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演唱者要做到声音平稳,演唱自然连贯。朗诵可以很轻松地帮助演唱者达到这些要求。比如在演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时,歌曲旋律激烈、歌词令人振奋,要求演唱者情绪饱满,能自如的控制气息,充分展示出国歌所表达的中国人民不甘于被统治被奴役的团结反抗精神。又如男高音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曲音域宽阔,音区较高,要求演唱者声音浑厚激昂,能为听众打造美的音乐氛围。但是在实际演唱中,演唱者很容易因为想提高音域,上提气息,使喉部肌肉紧张,不能自如运用声音,使得发出的声音又尖又细;或者有些演唱者为了把高音唱好,用气量大,声音缺乏弹性,不像是唱歌反而像把歌词喊出来,不能表达出歌曲的意境。朗诵时就不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因为朗诵要求美化声音,不仅是单纯地将文字用语音表达出来,更要求朗读的节奏、情感、停顿、韵律等,还要保持语言的本质不被破坏。用朗诵的方式诵读歌曲,可帮助学生领悟语速的调节、音调的把控,所以朗诵被很多声乐教师推崇。
(四)帮助寻找声音支点
        关于声音支点的具体位置,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找准声音支点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要做的功课。胸口是中低声区的支点,能使中低声的音色更为集中、通畅、有力;后咽壁是高声区的支点,使高音更加明亮,管道感更强。如果声音支点一直保持在一个位置,或是只会丹田运气,则会造成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尴尬局面。朗诵通过要求声音的抑扬顿挫,更好地帮助学生寻找声音支点[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朗诵对学生学习声乐技巧、提高乐感是举足轻重的重要训练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锻炼咬字吐字、锻炼气息,还能帮助学生更精准地把握声音支点的位置、锻炼声音的平稳,对音乐教学大有裨益,教师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兰英. 乐感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培养[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11(2):96-96.
[2]曾思宏. 浅析朗诵对提高歌唱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郭启灏,  马忠臣. 浅析朗诵与声乐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机结合[J]. 知识文库, 2018, 000(022):P.159-159.
[4]高庆华.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J]. 小学教学参考, 2012(33):76-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