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地方童谣音乐校本课程开发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郁杨
[导读] 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以程式化的育人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导致了严重的技术倾向
        郁杨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锦门小学 四川 成都 610500
        摘  要: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以程式化的育人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导致了严重的技术倾向。童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立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地方童谣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地方童谣校本课程的可行性。
        关键词:艺术课程;校本课程;地方童谣
        一、研究背景
        新的音乐课程改革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基础的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国家课程相比,学校课程是“校本课程”。发展模式是“实践评价发展”。为了体现课程的参与性和适应性,满足学生、学校和社区的差异,采取“自下而上”的政策,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在当今的课程改革环境下,采取自下而上的政策。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其后期实践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课题,也成为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热点。在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建立“童谣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地方童谣的教育意义,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心灵,音乐美的价值也可以充分发挥。充分体现。
        二、将地方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优势
        1.教学中弘扬当地音乐文化
        地方童谣具有极强的民族气息、乡土文化,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童谣都是地方特点和民族精神的表达形式,是本地人民的真实生活的反应或对美好生活的寄托。随着学习的人越来越少,一些地方的民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通过童谣的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弘扬当地的音乐文化,从中激发学生了解学习当地音乐文化的兴趣,了解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表达形式,开阔眼界。
        2.丰富了小学音乐教学形式
        将童谣的教学优势巧妙穿插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童谣的内容,打破传统的童谣的音乐表现形式,编排类似于小品、舞台剧形式的音乐。通过多彩的音乐教学活动,丰富了小学音乐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歌曲学习的基础上,体会到音乐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意识
        地方童谣是一种区别于教材音乐的另类音乐形式,有鲜明的艺术特点,一般其内容较为简短,节奏轻快,特别讲究的音乐韵味。 显示出了童谣独特的音乐美。 童谣都是民族智慧的积累、其中蕴含着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传统文化底蕴,在音乐教学中融入童谣,让学生感受童谣带来的无形的思想感情,是学生良好音乐素养、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过程。
        三、“地方童谣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课程开发是在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现有的模式,而不是单一的标准来加强新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应充分研究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实施原则:评价标准、灵活原则、有效途径、创新原则、优良内容、适当原则、准确明确的目标。
        (二)实施
        1.基于单学科的拓展型课程
        基于单一学科的校本课程扩展是一种从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不断拓展和延伸的课程类型。童谣是孩子成长的美好回忆。童谣容易记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童谣在促进儿童成长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些数学知识和拼音知识被编成童谣。儿童在学习和记忆时更方便快捷。其中最著名的有《白家姓》、《三字经》、《小老鼠上灯台》、《上山打老虎》等。

童谣在歌唱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为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充分重视童谣的教学方法。在选择童谣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注意童谣的节奏、内容和长度。此外,还应充分考虑童谣的节奏、思想内容和句子特点,从而确定童谣教学的重点。
        2.基于多学科的融合型课程
        在儿童的浅意识中,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游戏和音乐有两个特点:一是自发性,另一是不可分割性,它在将儿童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与体育课程可以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与实践。有些童谣属于音乐游戏。当孩子们唱歌时,他们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联想,然后产生一些形象的东西。当孩子们感觉到音乐和听音乐时,他们会在音乐的发音和节奏的影响下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长。3.通过童谣的艺术优势,激发学生兴趣、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童谣就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资源库。 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利用童谣的童真、童趣,引起学生对音乐教学活动的认同感和参与感,获得音乐学习热情。 同时童谣是一本无字的书,教师在教学中只能借助童谣的一些文化外延物来辅助教学。 如将童谣涉及到的民族装饰品、服装等道具带到教学活动中,活跃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笑中潜移默化的完成音乐学习。
        童谣一般具有极强的节拍和音律,读起来在朗朗上口,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4.结合创造性的表演活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结合当地童谣多开展一些形象生动、趣味性较强表演活动。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同时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如,开展吟唱童谣游戏,通过一边游戏一边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愉快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将音乐自然融入到教学中。
        5.融入童谣音乐的背景故事
        当地的童谣都有其特别创作背景,蕴含着故事哲理,是当地优秀文化和道德文化的积累。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童谣中的故事讲述过程,获得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将童谣中表达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小学生身上得到传承。 通过故事的讲述,让学生感受音乐中赋有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课外活动
        在小学校园环境中,可以创造童谣校园环境。为了使儿童能够进行童谣活动,学校可以在需要保护的植物旁边设置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童谣,在学校的文学墙上布置优秀的作品,加强童谣环境的创设和更新。学校要多组织童谣主题活动。例如,童谣知识竞赛、歌唱比赛比赛,结合学生的要求和建议,学校创设活动,促使学生加强对童谣文化的学习,提高童谣文化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地位。结合学校童谣的特点,每间隔一段时间在学校进行一次专题讲座,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力量。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问题,制定童谣学习计划,从教学方法、内容选择、活动等方面对童谣教学进行综合分析。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四、“地方童谣校本课程”的教学思考
        在当今流行的新教育模式中,童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童谣的内容是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幽默、简单,能够适应各种道德主题活动。通过童谣可以展示学生的生活场景,充分反映学生的真实生活,揭示学生的情感。童谣主要建立在道德教育观、经验论和儿童发展观的基础上。童谣通过组织活动,逐渐向培养儿童道德意识和品质的方向发展。他们不再局限于以前的灌输和权威模式,使孩子们能够积极接受教育,保证这一时期的有效性。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小学开始将特色童谣列为主题,开展诚实守信等道德教育活动。这使得校园文化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对德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然,小学教育中童谣的实施不够重视,这只是道德教育的体现。要充分体现童谣的德育意义,就必须把童谣教育与小学教育相结合,更好地实施童谣教育。
        结语
        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活动和生活起到决定性作用。 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因注重音乐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设新颖的教学手段,将童谣教学优势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做到有效结合,从中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让学生爱上音乐,自愿去感受音乐中的内涵和独特魅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