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洋1 梁国庆2 苗勃然3
1.哈尔滨工业大学150001
2.哈工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50001
3.哈尔滨工业大学150001
【摘要】伴随当下高校创新发展体系的不断深入,产学研用作为创新性教育模式,其对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在现阶段高校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主要措施,高校需要不断重视产学研用在高校中的渗透发展。受高校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方式的差异性,产学研用理念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其教育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这一理念下科技创新模式同样存在差异性。基于此文章就人才、学科、科研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效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研究,以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
一、产学研用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1.1高校在产学研用中的作用
从产学研用的角度来讲,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高校办学的过程中,国家对高校的科技创新发展支持力度较大,这也就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这一现象促进着我国技术的有效创新。高校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加强的创新意识,这也是高校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受办学理念的影响,部分高校自身发展侧重具有差异,因此高校之间开始逐渐进行合作,通过优势互补的形式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此高校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主要是对人才创新能力的激发,以保障相关科研成果在市场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1.2产学研用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发展现状
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发展体系为科技创新能力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高校是我国科技研究的基础,科技创新研究机构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人员与教师队伍,其在产学研用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科技创新研究指导的主要人才队伍。创新作为科技的第一生产力,部分企业为保障自身发展竞争力,采用委培的形式从高校获取创新型人才,此类人才在发展过程中依靠高校与科技创新机构的培养,其创新意识在不断提升,这也就为企业培养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二、产学研用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策略
2.1拓展高校科研人员科研实践项目深度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其与社会其他组织相比,其优势特征明显。高校科研项目能够有效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为保障高校人才创新理念的提升,高校科研人员要不断就科研形式进行创新,并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对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将理论型和实践型的科研活动有机结合,将文献查阅、论文或专著的写作、学术交流、实地调查、实验操作等有机结合,不能厚此薄彼,避免唯书本、唯理论的倾向,减少甚至杜绝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要为科研人员搭建良好的科研实践平台,尽可能地丰富科研实践形式。同时,作为参与主体,高校科研人员自身要具备严谨的态度,制定完善的计划,掌握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2.2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条件
培养和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满足科研人员学习和生活上的基本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部分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用于科研实验的实验仪器落后、设备陈旧,实验材料供不应求,现有的规模难以满足自身的学习和科研创新的需求。此外,有的高校的图书资源较为缺乏,无法满足学生的借阅需求,对学生们的学习和创新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要提高自身的办学条件。一方面,要尽可能加大投入,有计划更新硬件设备,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图书馆建设以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科研网络、电子阅览室建设,不断发展现代化手段,实现电子书库的海量阅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时为学生提供实时有效的资源和信息反馈,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欲望,积极地探索、发明和创造,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2.3建立广泛的交流合作平台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广泛的交流合作,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与其他高校院系、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交流,甚至加强与国外大学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可以通过组织和参与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与外国学校和研究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派学者访问、学生交流。高校应该与企业集团建立好长期的直接联系和多方面的合作,共同完成一些科研和生产任务。可以创办大学科学园,以大学的科研机构为基础,联合企业兴办技术园,为高校科研人员参与实践、提升创新能力搭建平台。此外,政府部门要在高校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和经费帮助,这样就可以通过政府和学校共同搭建的实践平台,深入社会,接受锻炼,开展创新,提升能力。建立长期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合作模式,搭建广泛的交流合作平台,实现研究生的社会实践丰富化、规模化,能够促进大规模创新实践成果的产出。在这个过程中,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2.4营造良好的创新能力提升环境
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保护离不开政策法律的支持,首先,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以指导和调节高校的创新行为,也是创新成果保护的有效途径。在各种技术规范和奖励制度的配合下,创造良好的创新制度环境,促进创新行为的产生和提升主体的创新能力。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科学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是激发研究生创新行为、提升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因为缺乏有效的激励创新主体就会缺乏充足的动力去开展创新,从而阻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其积极自主地学习和探究。因此,在高校的科研团队中,当团队成员通过创新取得一定的成果之后,团队要及时回应和肯定,并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要建立和完善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的激励体系,能够促使创新主体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从而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产学研同是当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措施,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当下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科技创新是当下我国发展的重要理念,产学研用是高校、科研场所研究的协同发展新系统,产学研用能够对各层次之间的协同关系、资源配置等进行明确,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肖桂华.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 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J].中国科技产业,2020(10):30-31.
[2]冯芬玲,张佳琪.新工科背景下轨道交通类高校产学研用商融合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42):174-176.
[3]彭国文,余修武,李向阳,刘永.基于“政产学研用”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8):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