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区反战日本人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刘玥 高莹 徐成鑫 王田芯 吴凯
[导读] 抗日战争时期,基于中国共产针对日本战俘制定的基本政策,
        刘玥 高莹 徐成鑫 王田芯 吴凯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212300)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基于中国共产针对日本战俘制定的基本政策,日本战俘人数不断增加,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改造下,诞生了名为“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的群体,但国内社会层面对“反战日本人”这一特殊群体并未有清楚地认知,在知网上以“华中”“反战”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仅检索到两篇相关论文,可见学术界对这一群体也并未有过多的关注,且这两篇论文的论述重点都在其活动方式方式,反而忽略了反战同盟成员的个人奉献。且江苏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政治中心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重点针对地区,更是反战同盟高度活跃的地区。因此我们将以《江苏地区的反战日本人》为题,完成一篇侧重反战日本人个人事迹以及其奉献的文章,向这些为反战事业以及中日人民友好做出贡献的日本和平战士们致敬,这将对于中日人民正视历史以及塑造正确和平观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江苏地区 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 反战日本人 和平
        在抗日战争期间,在苏活动的反战同盟积极参与反战运动,用切身行动反击日本侵略者的种种不人道行径。本小组成员查阅大量书籍以及论文,对在江苏省活动的反战日本人的事迹进行了分析。本文仅就活动于江苏地区的反战同盟成员的事迹做以下汇报。
一、香河正男、滨中政志
        (一)简介
        香河正男1917年8月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四国岛人,1938年入伍在侵华日军第十五师团任辎重兵。于句容战斗中被俘,开始了他在中国长达20年的反战生涯,直到1958年才返回日本。1963年他接受了日共中央委员会的邀请,写下了文章《日益高涨的苏中反战运动》,记录了他当年在苏中地区抗日反战的事迹。滨中政志出生于边陲小镇渔夫家庭,1940年2月和香河正男一起正式加入新四军,次年3月在新四军敌敌工科科长谢镇军的领导下,参加敌军工作。
        (二)成为俘虏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香河应征入伍来到中国。当时日本士兵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为了更好地控制他们,日方军官以一种“洗脑”的方式告诉他们,“支那人野蛮,日本民族进步”,“中国军队对日俘官兵一律杀头”,“杀了头日本人就永远不能转生轮回投入人胎”。
        1838年在江苏丹阳珥陵镇,香河所属的第一中队乘船在长江上航行时突然遭到新四军的袭击,耗尽子弹后他逃到了岸上,欲自杀时隐约听到有人喊着“新四军不杀俘虏”,他回想到想到长官平常说的话,内心产生了疑惑。正犹豫时被新四军战士抓住了。
        (三)意识觉醒
        香河正男被俘后,见到了一个名叫田畑作造的日本士兵,受重伤的他在被俘后收到了精心照顾,伤势也渐渐好转。叶挺军长还来到病房探望、关心他们。在等级森严的日本军队内,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自此以后,尽管香河仍对新四军俘虏自己的动机心存疑虑,但在这里所受到的优待让他意识到日本军官对新四军的描述完全是欺骗与诬陷。
        新四军给日本战俘专门安排了住房,敌工部部长林植夫时常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还帮助他们学习共产主义思想。在得知他们大多是被迫上战场,想念家里的妻女后,便给他们提供向家人们写信的机会。后来信件成功送到了他们家人的手中,这让香河大为感激。林植夫还安排了好几个精通日语的留学生、新四军战士同他们谈话,敌工部大量的日语书籍给这些知识水平不高的战俘们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精神洗礼。在书本知识和共产主义精神的浸润下,香河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越性,1940年2月,香河、滨中在云岭新四军军部正式宣誓参加新四军。从此他从日军战俘转变成了新四军的一员,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开启了自己的反战生涯。
        (四)日本人民反战同盟成立
        1941年皖南事变前夕,香河、滨中、冈本3位日本同志随新四军第一先遣队北上,战斗中香河正男等3人化装成日本军官消灭了拦路伪军一个小分队,先遣队突破重围,艰难辗转江南历时近半年,终于回到了苏中。
        1942年3月15日,在一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敌工部部长陈超凡领导下,香河、滨中、田畑、冈本4人组成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苏中支部,由香河任第一任支部长,滨中任第二任支部长,这是华中抗日根据地最早成立的反战组织。
        (五)特殊作战方式
        由于大多数新四军战士不懂日语,组织决定开办一个日语培训班。由滨中、香河、冈本担任教师,当时这三人的中文水平一般。于是谢镇军科长想了一个巧妙办法。他亲自编写教材,让三人将教材翻译成日语再教授给新四军战士,这是一个双向教育的过程。不仅让新四军战士们学到了日语,也提高了日本同志的中文水平。这一办法随后还多次被应用于江都、宝应、高邮等地区编写面向日军的宣传材料中,各地区的日本同志也因此能够积极地加入反战的宣传工作当中。
        为配合敌工部宣传,香河以日军陆军第三师团辎重兵的身份写了一份日文传单《告诉我们兄弟们》,宣扬人人平等的观念、斥责日军发动不正义战争给中日百姓带来痛苦,号召日本士兵主动投降。当年印刷条件极差,全靠这些日本战友自己动手刻蜡纸、刷油印。当时很多日本士兵都见过他们的宣传品,也是通过他们的宣传知道了新四军中有很多日本同志,在他们卖力的宣传下,投降的日本士兵人数逐渐增多。
        (六)积极的抗日斗争
        1942年还发生了一件鲜为人知的抗战事迹。据新四军老战士陈泉描述,那年分区党委想要奇袭驻扎在宜陵镇的日军,滨中政志主动要求参战,带领一队新四军战士化妆成日军,一举击毙日军小队长几名,缴获机枪、步枪20余支,并且无一伤亡返回。这次的秘密行动让领导和战友们对滨中政志的勇敢精神做出了高度评价。
        1944年3月,新四军发起的车桥战役对日伪军作战中,日本同志们跟随我军部队一起战斗,冒着日军炮火近距离对被包围的日军碉堡进行喊话,试图唤醒日军战士内心的良知和对这场战争性质的认识,他们的行动为这场战役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松野觉
        (一)兵败被俘
        1941年12月在苏中双灰山附近,松野觉所在的日伪军遭新四军的突袭,松野觉在附近的村庄里四处躲避。但还是被村子里的老乡发现了,老乡叫来几名新四军战士,趁着几名战士不注意,松野觉拼命挣脱控制住自己的战士,险些逃走,最终几名战士合力将负隅顽抗的松野觉制服,抬着送到了团部。
        (二)思想转变
        刚被俘时,松野觉态度顽固、不吃不喝,面对新四军战士满是敌意,新四军敌工科科长不忍他如此,便对他说:“今天下午,我们司令员叫你一起吃饭。”松野觉对此事半信半疑,直到真正与陶司令坐在同一张饭桌上才相信。陶司令听说日本人喜欢吃鸡蛋特地叫人炒了一大盘,还吩咐他如果生活上有什么不习惯的事情一定要提出来。面对陶司令的关切他激动地说“司令官,我作为大日本皇军的士兵,决不泄露皇军秘密。”司令笑着表示我们不需要从一个士兵口中打探消息。他又说“既然我对你们没有用,那么要杀就快点杀掉我吧!”陶司令严肃起来说“新四军俘虏政策明确规定对于放下武器的敌人决不伤害他的生命,也不侮辱他的人格。”这次的会面让松野觉对中国共产党的制度产生兴趣,虽然他并不完全相信但内心却慢慢动摇了,自此以后他常常与程叶文同志彻夜长谈,了解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等。虽然这些知识对工人出身的松野觉来说很难理解,但在程叶文同志的帮助下他取得了飞快的进步。
        1942年春,松野觉来到一师师部。才解放3个月的松野觉心中仍有背叛祖国的愧疚常常郁郁寡欢。一次几名解放数年的日本同志和中国百姓开玩笑把日本军队叫做日本鬼子的时,他爆发了和他们争论起来,松野觉认为不管怎样自己都是一名日本人要爱国,不应该把自己国家的军队叫成日本鬼子。争执过后,松野觉找了自己非常尊敬的前辈佃田谈话,佃田告诉他“我们要爱国,爱日本山河,但我们不能爱日本帝国主义!皇军是大军阀,它对内镇压日本劳动人民,对外侵略别国。我们不能糊涂地爱啊!”佃田的这番话点醒了他。
        但接下来发生的那件事才真正让松野觉感受到日本军队的残酷。有位叫山本的俘虏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日本痢”,在日军中没有人愿意照顾他,然而新四军特地安排了会说日语的程叶文同志细心照料。但在当时这种病只有日本才能治疗,于是便将他送回日军,据后来被俘的日本士兵所说,山本回去后并没有得到救治,而是被长官下令用火活活烧死了。在了解此事后,松野觉愤恨的说出了这样的话:“这种军队,不是人,是鬼子!”
        (三)投身反战
        此后松野觉开始全身心的投入进发展的工作当中,他常常下部队帮助负责办《战斗报》的赵坚同志印刷日文宣传资料,刚开始他并不会刻钢板,就自己一次一次的进行实验,每刻几个字就试一试油墨的轻重和字迹的美观,常常满手满脸都沾满乌黑的油墨,在他的刻苦练习下,终于学会了如何刻好钢板。


        松野觉更是主动以一名新四军战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有一天,刚发津贴松野觉就找到陈部长想要归还专属日本同志的“肉贴”。松野觉看见陈部长不收“肉贴”,马上收起笑容严肃地表示作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者,他并不希望受到特殊的照顾,要同中国同志一样,还要求正式参加新四军。
        1943年,日本人民共产主义同盟苏中支部在苏北成立,松野觉在中国的大地上庄严宣誓加入共产党,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四)火线宣传
        除了印刷日文刊物发放给日本士兵外,他们还常常在战场上同日本士兵喊话劝降,在一次的战争间隙,松野觉来到距日军据点仅五十米之隔的地方用喇叭向日本士兵喊话,日本士兵斥责他忘记了大和魂,他反问道这场战争难道不是给中日本两国的劳动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痛苦吗?日本士兵见争论不过,便恼羞成怒的开了几枪,松野觉又义正言辞的说了起来,他的话让日本士兵沉默了,见状松野觉趁机唱起了一首名叫《战争是痛苦的》的日语歌曲,曲毕日军阵营里缓缓传来掌声。
        (五)血洒车桥
        1944年3月,松野觉参加了新四军一师发起的车桥战役。战斗开始前,松野觉就一刻都不停歇地做准备。当战斗真正打响后,他又向团长提出上前线的申请。在前线时他不顾自己安危,拿起喇叭就向日军喊起话,但却没有人理会他,甚至还有日本士兵朝他的方向开火,紧急之中他拿起枪应战。在瞄准敌人时他忘记了掩护自己,一颗子弹打在了头上,他就这样倒下了。那一年他才26岁,就在牺牲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同一个刚被新四军解放的日本士兵说:“为了打倒日本法西斯主义,为了拯救我的同胞,如果我就此死了,也是我的心愿。”松野觉以英勇果敢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三、后藤勇
        (一)简介
        后藤勇是大阪人,出生于一个条件困苦的家庭,于侵华战争的第二年被强征入伍。在苏南地区的一场战争中被俘,经过我军锲而不舍的教育感化,思想彻底觉醒,加入了我军敌工部门。随后在新四军的帮助下,建立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淮北支部”,并担任支部长。他带领着淮北支部有限的几名成员在战场下冲锋陷阵,创下了辉煌的战绩。
        (二)被俘及转变过程
        后藤勇曾经是日军第十一师团的士兵,1938年12月于丹阳和镇江之间的韦家村被俘。刚被俘时他满脑子都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和武士道精神,总想着逃跑或者是自杀,但是在新四军不厌其烦的教育与感化下,他认识到日本发起的战争是一场不正义的侵略战争,并且主动要求参与到反战的工作当中。因此后藤勇等人被留在了新四军,在军政治部敌工部从事瓦解敌军的工作。
        (三)在反战同盟从事的工作
        1942年2月28日,在新四军的帮助下在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驻地泗洪县建立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淮北支部。由后藤勇担任支部长,该支部拥有四名盟员,分别为矢口、小仓、松田、大田。人数虽少,但工作效率极高,仅在1942年6月至9月这短短三个月之内,就编印了94种宣传品,并且分发数量达到25万份之多。在编印、分发宣传品的同时,他们还需要承担种种繁琐的工作,如照顾被俘日本士兵、给予他们身体上的关怀、思想上的教育,带领反战同盟成员去前线日本兵喊话劝降等等。
四、太田延子
        (一)简介
        太田延子1919年生人,出生地是日本大阪,家庭富裕。1941年初与丈夫山中青一里来到中国旅行结婚,在陇海铁路碾庄车站意外被俘,在新四军的感化下加入了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淮北支部,多次与支部长后藤勇深入敌营,对敌军士兵喊话进行策反工作,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二)成为俘虏
        1941年中共攻打陇海铁路碾庄车站(今江苏邳州市碾庄乡)的日军据点时,意外俘虏了一对日本夫妻太田延子和山中青一,其中太田延子的身份不一般,其舅父矶谷廉介曾任日军第十师师团长,两人被俘后徐州日军试图赎回两人,但在权衡利弊后还是没有答应新四军提出大量军需物资的要求。恼羞成怒之下日军在当地展开了地毯式搜索,在躲避敌军搜索的过程中,山中青一多次想要趁乱逃跑、用日语大喊,试图引起日军的注意,甚至抢夺枪支打伤了一名战士,为避免我军位置暴露,我军不得已将其击毙,最终敌军持续11天之久的大扫荡以失败告终。
        (三)思想转变
        此后太田延子将要被押送至第四师师部,只身一人在新四军部队中,她时刻处于警惕的状态,害怕自己会遭到恶意对待。然而指导员陈同谟在接到押送任务之后,当即召开了干部会,告知押送人员,押送过程需谨遵我军的俘虏政策,务必安全送达我军第四师师部。太田延子不仅没有受到苛待,还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料。押送途中,不论在行军方式、饮食还是住宿方面,太田延子的待遇都远比战士们的要好得多。经历了四天四夜的辛苦奔波,太田延子终于被押送至第四师师部。在和战士们一起生活的这段日子里,她发现新四军并不是日军所说的那般残暴,而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新四军战士的热情淳朴,让太田延子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但她也从这些面孔上看到了战争的残酷,这是太田延子的内心第一次因内疚与惭愧而产生了复杂情感,她痛恨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为了拯救更多的无辜百姓,也为了唤醒更多日本士兵的良知,太田延子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四)加入反战同盟进行反战工作
        在后藤勇的影响下,她决心加入反战同盟,成为了反战同盟淮北支部的重要成员之一。后藤勇带领着太田延子,多次冒着危险,深入敌营,来到前线向据点里的日军喊话,号召他们向新四军投诚。太田延子的策反有很大的成效,她凭借自己那极具感染性的话语打动了好几名驻扎在皖北、苏北地区的日军。
        (五)革命结缘
        其中一名叫做矢口庄司的日本联络兵更是因此与太田延子结缘,在投诚后,他成为了日语小报《士兵之声》的主编,负责编写日语版宣传报,二人是夫妻更是战友,在各自的领域内为同一个目标奋斗。1943年新四军的见证下举办了婚礼。次年二人之子出生了,但也正是同年太田延子接到归国命令,在日本天皇即将投降之际,为加强日本的反战势力,日共要求所有反战同盟成员即刻归国,且不许家眷孩子随同,太田延子不得已将刚出生三个月的孩子寄养在中国,忍受母子离别之痛归国,继续她的反战事业。
总结
        在华反战日本人士在人数上虽不占优势,但他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瓦解日军士气、稳固我军军心起到强有力的作用。
        抗战时期,他们积极与我军合作对日本士兵进行文字宣传、战地喊话、出演反战话剧等反战知识的宣传,号召日本士兵觉醒。在这样的宣传下,日军士兵对我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日军内部投诚、逃亡、反战等情况逐渐增多。据日本解放联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冈本进说,在反战同盟成员的积极宣下日本士兵了解到了我军“不杀俘虏”等政策,作战也远不如最初的时候卖力。同时,随着反战日本人人数的增多,我方军民也逐渐地认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的,我们的身边还站立着众多反法西斯人士,他们时刻与我们并肩作战。反战同盟反战活动的深入进行,也为我方军心、民心的稳固打下了一剂强心针。
        抗日战争结束后,面对一些试图篡改历史隐瞒真相的右翼分子,这些归国的反战日本人也仍然在为和平不断奔走,他们四处讲述自己被俘后的经历、撰写回忆录,这些在当时看来微不足道的行为,不仅让一部分日本人了解到了真相,也为日本否认侵华事实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据统计在1941-1944年间,共有25名反战同盟的成员在直接对日作战中牺牲了。他们用自己生命为 中日两国人民和谐相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书籍报刊
张明金、刘立勤 《侵华日军历史上的105个师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熊武一、周家法 《军事大辞海·下》 长城出版社
日本反战同盟成员回忆录编辑委员会编;张惠才,韩凤琴译 《从帝国军人到反战勇士》中国文史出版社

学术论文
[1]张威,张学忠.华中区“日人反战同盟”活动纪实[J].党史纵览,2005(08):36-41.
[2]任伟.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与实践[J].近代史研究,2015(06):76-90.
[3]陈鲁生.香河正男:从战俘到新四军战士[J].福建党史月刊,2010(19):27-29.
[4]陈泉.并肩战斗的日本战友[J].福建党史月刊,2005(S1):21-22.
[5]谷旸.为反对侵华战争而献身的日本朋友[J].外国问题研究,1983(01):99-101.
[6]陈超凡. 忆日本战友松野觉[A]. 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铁流(26)[C].: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2014:19.
[7]赵坚. 怀念日本战友——松野觉[A]. 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铁流(36)[C].: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2018:6.
[8]杨苗冉. 全面抗战时期八路军对日军宣传工作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9.
[9]曹金娜. 抗战中的在华日本人反战研究[D].辽宁大学,2018.
[10]严伟民,蔡干豪,陈鲁生.林植夫:把敌军工作做到对日作战第一线[J].福建党史月刊,2012(11):25-28.
[11]陈虹. 突破重围渡大江——皖南事变突围纪实[A]. 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铁流(35)[C].: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2018:11.
[12]郭冰.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忆新四军十八旅敌工科科长谢镇军[J].福建党史月刊,2011(11):35-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