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涛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彭海中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合理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对自身的行为习惯进行合理规范,进而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据研究人员表明,为了有效实现学生培养效果的优化,要积极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与核心素养的有效融合,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就目前而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导致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此,研究人员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做好自身教学观念的变革与创新,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以便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时代对于我们基础阶段教学的必然要求。树立法治意识是让学生对基本的法律法规等法治观念学以致用,学法懂法,知法守法,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依法维权。另外,养成主人翁意识,勇于承担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增强学生的功德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开展
提高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够解决目前课堂中的不少问题,提升课堂效率。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是单纯的接受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的参与互动,这决定了在课堂上也不能进行自主思考,更不会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不能获得经验的积累,更难以提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提高。当前教育教学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任务,因此教师不能再一味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掌握知识点,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也可以学以致用,为以后踏入社会打下基础。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在于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核心素养教育,有利于学生成人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总的来看,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一种行为模式,对其今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一种品质。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角度来看,有效做好教学工作与核心素养的融合,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实现相关知识学习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个人的有效发展,从而为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保障。同时,与其他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联系相对较为紧密,因此,通过该学科进行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有利于实现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与优化,对于学生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目前核心素养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较大,不利于教学侧重点的转变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中考的影响,多数教师在教学理念中仍旧以应试教学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从而导致其对于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相关调查显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满足学生的应试需求,多数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讲解、考点分析以及解题技巧训练的工作中,从而忽略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同时,在考评机制问题上,多数教师仍旧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从而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
(二)课堂教学的效率相对较低,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认知
从教学效率的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的效率相对偏低。对此,研究人员指出,造成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相对较为枯燥,且与学生的生活之间缺乏实质性的联系,从而导致学生难以有效地对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理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环节相对较少,这种情况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度相对较低,从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合理调动,进而造成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相对较差,无法合理运用相关知识实现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难以通过知识的有效转化为自身核心素养的强化提供帮助。
三、 基于核心素养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质量的主要策略
(一)做好先进教学理念学习,肯定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
对于教师而言,为了进一步实现核心素养培养效果的优化,教师应当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有效的变革。在具体做法上,首先,教师应积极做好先进教学观念的学习,从而合理摆脱应试教学思想对于自身教育理念的束缚与影响。其次,教师应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与价值,有效实现师生教学角色的合理互换,做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引导者,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形成与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与保障。最后,在教学实践方面,积极做好师生交流互动环节的合理设置,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实现课堂参与度的提升与优化,以便为学生相关知识理解与常规水平的提升提供帮助。
(二)加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教学工作效率的提升
针对课堂教学效率相对较低的问题,研究人员表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做好相关案例的合理应用,从而有效实现学生思维的调动,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理解,进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与优化。其中,在对案例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做好生活化案例的选取,从而确保相关案例与学生的生活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以便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为教学效果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帮助。
(三)落实教学技术有效引进,推动学生兴趣的合理培养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与优化,教师应积极做好先进教学技术与教学模式的引入,推动教学工作的多元化发展,以便实现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增强,从而有效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与优化。
(四)建立健全教学评价制度,保障教学方法的动态优化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与优化,教师应积极做好教学评价制度的合理制定,从而有效地对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核心素养以及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与认识。同时,通过教学评价环节的有效落实,教师可以对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实现教学方法的动态优化,以便教学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四、 结语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的开展,对于学生思维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价值。现阶段,随着核心素养教育观念的逐渐推广与深入,研究人员表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积极做好核心素养与教学工作的和谐统一,从而引导学生实现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与确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做好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有效开展对于核心素养教学理论的学习,以便进一步实现对核心素养教学工作的全面理解与认识。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应积极做好先进教学技术理念的引入,推动教学模式的合理创新,以便实现教学工作的多元化发展,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为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奠定基础与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仁强,涂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七步导学法初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品质课堂导学模式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9(19):73-74.
[2]余慧华.“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9,8(18):88-89.
[3]翁均红.探究基于核心素养下时政热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20,8.27-28.
[4]吴刚.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的探究[J].新课程,2019,2,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