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徐茹钰
[导读] 行为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论,也是对教育界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
        徐茹钰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0
        摘  要:行为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论,也是对教育界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虽然随着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相继产生,为行为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它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实际操作方法依然在学前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理论与学前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挖掘行为主义理论对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希望能够为幼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行为主义理论;学前教育;幼儿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自产生以来就在学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被称为“第一势力”心理学。虽然之后被认知理论所取代,但它的一些核心理念仍然指导着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学这两个领域被广泛运用。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华生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设计的特殊环境里,我就能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强调环境对于一个人行为模式的重要性。对于幼儿来说,幼儿的行为和发展具有可塑性与不确定性,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和家庭作为儿童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幼儿营造怎样的环境和氛围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和发展。通过进入不同的幼儿园进行观察实践,可以发现当班级是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时,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较高,如果班级处于教师高控的环境下,幼儿表达自己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适宜的环境,不仅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同时对幼儿知识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个性和品格的发展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重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中提到人的大多数行为都不是天生,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学前期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不管是在动作掌握还是认知能力方面都尚未完善。所以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之一”,他的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都十分重要。虽然随着新的儿童观、教育观的不断渗透,当前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更加强调“以幼儿为中心”,但尽管如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组织以及开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仍然不可忽视。《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积极地引导,了解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等。[1]即使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控制度有所下降,但是教师在幼儿学习、发展过程中的引导角色依旧是不可替代的。
        三、积极运用强化控制原理
斯金纳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的行为都与强化有关。学前阶段是幼儿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基于强化原理的表扬和奖励其实也被许多教师和家长当作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教师会用过一些有形的物质奖励或者无形的表扬形式,来刺激幼儿某些行为的发生。但由于幼儿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所以同一个强化物对于每个不同个体的影响力也是不一样的。[2]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与幼儿长时间的接触和观察,了解每个幼儿各自的特点,因人而异地选择不同的强化物促进幼儿行为以及习惯的养成。同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中有关强化规律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师日常的强化行为有一定的指导。

我们鼓励教师对幼儿的及时反馈和评价,但是太过频繁的表扬也会适得其反,使得评价失去原有的激励意义,所以掌握好强化的规律,也是教师进行强化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合理利用消退方法
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中除了论述通过强化来增强幼儿某一行为出现的频次之外,也同样提到了通过消退方法来破除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格思里所提出的通过阈限法、疲劳法、不相容反应法来帮助幼儿破除不良习惯。[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不仅解释了消退同时还提到了三种替代惩罚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都有着极强的操作性。在幼儿阶段的孩子,缺乏对于是非的判断。很多情况下由于受到周围事物和人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挑食、争抢玩具、动手打人等。对于教育者来说,不能仅仅因为这些不良的行为判断幼儿的好坏,而是应该做他们正确行为的引导者。所以就需要教师应用合理的消退方法帮助幼儿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促进其健康发展。
        五、掌握并应用程序教学方式
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法并强调程序教学的三个原则为小步子原则;主动参加原则和及时反馈原则。虽然斯金纳这种想要通过教育机器的程序教学有一定的弊端和实现难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前教师来说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因为学前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处在特殊年龄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善,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教育目标的制定以及教育方式的使用。既不能将学习的目标制定的太低,又不能脱离幼儿的实际经验而要求过高。同时教学时也要注意学习的进度,根据幼儿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的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4]除此之外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自我评价的能力欠缺,自我概念也尚未形成。所以教师对幼儿行为表现的反馈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及时的反馈不仅有利于幼儿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也能推动幼儿自我概念以及自信心的建立。由此可见,程序性教学的相关理念对幼儿园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
        (六)注重榜样的作用
行为主义强调环境中的作用,除了幼儿成长环境中的周围事物会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之外,幼儿身边的人同样也对其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与幼儿的日常接触中,我们经常可以在孩子的身上看到教养者的影子。这其实是因为在幼儿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模仿是他们学习的一个主要手段。他们通过观察身边人的行为以及强化性结果来学习新的行为。[5]所以一方面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作为在幼儿阶段陪伴幼儿时间最长的人来说,都应该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要意识到自己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和语言也许就成为了幼儿学习的对象,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新的知识或者行为时,要注意为幼儿提供正确的示范,帮助幼儿快速地掌握,避免日后对于行为的再次矫正。
综上所述,行为主义理论由于其理论本身适应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所以它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实际操作方法在学前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理论的局限性。比如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忽视遗传因素以及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把孩子看成是被动的学习者,这些理念其实并不符合当前我们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同时行为主义的教学过于程序化,缺少灵活性也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地、独立地学习和思考。所以在学前教育领域应用行为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教育实践出发,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使行为主义的相关理论为改进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2-92.
[3] [美]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韦小满,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29-74.
[4] 王虹.浅谈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使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06):236-237.
[5] 胡良巧.浅析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04):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