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与现实发展的关联与影响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肖禾阳
[导读] 本文通过对艺术与社会的研究,主要通过艺术与现实,
        肖禾阳
        湖北美术学院
        【摘 要】本文通过对艺术与社会的研究,主要通过艺术与现实,对不同于常规艺术体制方向的艺术进行了分析,表达了艺术作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作品是观点的载体这个观点。



1.艺术源于社会现实

        艺术是表达观点和情感的途径,但并不是从艺术的起源开始便是这样,而是经过各个时期的发展而进化而来的。“作为一个社会历史的过程,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很多不同的因素:自然和文化、地理和人种、时间和地点、生物学和心理学经济和社会阶层。”
        影响艺术创造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静止(或相对禁止)的因素,另一类是文化的、社会的、可变的因素”。在中世纪,艺术为宗教服务,且被宗教限制;14-16世纪时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类的思想,欧洲文艺复兴美术的重点是使用现实主义的方法、体现人文主义的思想。这时艺术开始以人为核心,是一大转折;到了17-19世纪,一些艺术家开始用自己的作品反映社会问题:巴洛克艺术以一种荒谬和不寻常的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约束,特别是来自宗教的束缚。洛可可风格不再被王权思想和宗教信仰所束缚,开始使用轻松、亲切的风格。浪漫主义强调主观感情,力求表达人的内心世界,追求新颖的观念和态度。现实主义美术注重对社会现实的表达,对现实进行揭露和批判,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印象主义则完全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统治,画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开始根据光色的原理创新绘画色彩。新印象派运用光学科学的实验原理指导艺术实践,后印象派不再满足于客观的。
        从艺术产生以来,不同的时期,受到文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同的社会的制度和不同宗教等方面的影响。艺术的主题、媒介、内容,表达的情感都不同。社会在不断发展,艺术也在随之变化。艺术来源于社会,当代艺术传承了达达主义、激浪派、概念艺术、情境主义等艺术流派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特性,其中有一点就是社会性。当代艺术的题材不再是神、是王权、贵族,而是以人、以社会生活为主题,与具体现实和社会相关联,题材可能会选自当下社会中的一些话题,通过作品的展现来反应一些社会问题。


2.艺术是提出问题的途径
        
        艺术的作用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是提出问题的途径。在2017年的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弗里德里希广场上有一项大型户外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那就是玛塔·米努欣的“书之帕特农”(The Parthenon of Books)。她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十万本“禁书”重新还原了帕特农神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这件作品的展览场地上,纳粹烧毁了2000多本书,失踪了30余万的书籍,而玛塔·米努欣用书建造了这座神庙。这十万本书中有的曾经被禁止,但到了现在又可以重新发售,有的在一些地区被禁止,在另一些地区可以发售。
        玛塔·米努欣选择帕特农神庙作为作品的基础是因为它最初的建立是为了一尊巨大的金色雅典娜雕像,千年来,帕特农神庙栖息过众神。如今,它是民主的象征,也是西方文化霸权的象征。

1983年玛塔·米努欣在她的家乡布宜诺斯艾利斯做过这件作品,当时她将两万多本阿根廷军事独裁时期被禁止出版销售的图书从地窖中拿出来,放在“帕特农神庙”上。在作品完成的一周前,她的祖国阿根廷刚刚恢复了民主,所以也有人说这件作品是阿根廷民主运动的一个纪念碑。作品中所用到的禁书是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捐赠的,捐赠者需要填写表格说明这本书的信息和被禁的时间。很多在现在被视为名著的作品也曾经因为某种原因被禁。展览结束后,观众们可以将这件作品上的书带回家,玛塔·米努欣希望这个作品能被带到世界各地,也希望她的作品能够引起人们的交流。
        还有一位比较出名的“艾滋艺术家”大卫·沃吉维罗维兹,“他的作品中有对艾滋病惨况的叙述,他的作品《笔者们生于发明前的经验中》具有对同性关系和艾滋病联系的暗示,对这种病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也有强烈的抨击。”
        2015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院曾经以中国当代艺术家艾未未的名字为题,展出了他1993年后从美国回到中国定居的艺术作品。之中有一见作品体型庞大,受到大家的瞩目,那就是大型装置《直》(Straight),这件装置作品重量高达90吨,由大量钢筋堆叠组成。《直》中使用的不是笔者们平常所见的专门工业材料钢筋,艾未未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就一直在收集在地震中坍塌损坏,压倒笔者们同胞的建筑物,然后将这些扭曲边形的钢筋徒手扳直,没有使用任何工具,他的这项工作耗费了四年的时间。他想借这件作品讽刺汶川地震时因校舍偷工减料,建筑物无法有效耐震而导致的严重倒塌,让近5000名学生无辜丧生在地震中。策展人洛克认为这是一件发人深省的作品,它呈现了晦暗与沉寂的氛围,能让人真正感受、理解生命的逝去。
        20世纪60年代晚期至今,英国与美国出现了女性主义艺术。早期,关于女性主义的艺术创作都不成规模,之后逐渐的多元化。在西方,女性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永远只是地位低下的小角色,主流的世界由男性把持,女性无法闯入其中,更不用说进入艺术世界和文化世界。在笔者国古代也一样,女子不能和男子一样平等的读书和工作。女性地位低下,对于男性来说,他们永远只能是男性欲望的对象,只能是男性的附属品。史宾瑟的作品《静物》,将被切割下来的、写有“65便士”的乳房和大蒜、西红柿、鸡肉混杂在一起,展现的确是一幅非常日常化的场景。这样将有尊严的女性隐私部位标上低价,让它变成了可任人们随时随地买卖的大众消费品。“女性作为有尊严的个体的独立性,作为行为主体的意识,不仅完全被男性的欲望逻辑所抹煞、剥夺和改造,而且也被大众的集体无疑是和消费逻辑所抹煞、剥夺和瓦解。”

4.结论

        当代艺术的形式、技术和题材种类繁多,媒介也不再局限于绘画、雕塑和版画印刷等传统媒介,所关切的问题多种多样。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有一个不同的方向,就是当代艺术主要在于表达观点和情感,能够通过作品来提出问题,因为当代艺术在各个方面都和社会关系密切,这也就是这篇论文所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艺术社会学》 阿多诺·豪泽尔 著;居延安 译 上海.学林出版社
[2]《世界当代艺术史》 王受之 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3]《当代艺术思潮》 马晓翔,陈云海 著;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