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市 161000)
【摘要】提升高中作水平要从学科特点和习惯养成入手,阅读中积累素养和思想来丰富人文内涵,在思辨中提升认知的水平来丰富文章内容,在学习借鉴中丰富表达手段和提升文章层面,注重开头结尾来提升评卷教师的感观印象,从长短视角把握语文作文提升成绩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高中作文 阅读 思辨 模仿 借用
作文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语文综合素养,也能看出学生的思想和修养层次。但是,现在的学生作文却总是感到水平整体下降。单单以黑龙江省为例,作文平均分普遍下降3、4分,每年也不过43、4分。
客观讲,语文学科是个内容庞杂、形式灵活、外延无限的学科,无处不在,所以才有“大语文”这一说法。而作为学科,就一定有科学的体系。与自然科学相比,语文学科散漫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包罗万象的知识内涵让学科本身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和个性,完全应验了高尔基的“生活就是语文”这句话。那么,到了高中,为什么普遍感觉作文吃力呢?为什么很多学生总觉得没有写的?怎么能快速提高作文成绩?
一、从阅读要积淀和思想
都说“语文是慢功夫”,那么慢在哪里?
语文需要阅读量。阅读量某种程度影响人的视野、认知,会让人从语言、情感、思想等等得到丰富,是对缺乏生活经历的学生的有效生活补充。在小学语文“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素养、基本能力基础上,无论语文课程标准怎么变,都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对学生思想、情感、认知、表达的熏染和引导,而阅读是让学生潜移默化去丰富的最重要的渠道。但是,阅读不一定要读名著,在“大语文观”的引领下,任何事物、文字、图像、音乐、故事都有语文因素,甚至看影视剧,这也应该归结为“读”,关键是怎么去读。没有兴趣的、没有思考的阅读基本就是走过场。如果只是看热闹,只是混时间,那样的不能成为“读”。读后必有思考,读后必有收获,这样的读才是我们需要的!多问“为什么”,多思考事件背后的社会和探究历史发展,多去想想自己感动或者喜欢的理由,多去思考语言的魅力,甚至从影视剧中品读情节、人物和反映的问题乃至能从镜头运用看文学伏笔、暗示、象征等技巧,那么,这样的读就是有收获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考量,随着不断地积累和习惯养成,人的思辨性和问题认识的深刻度自然就形成了。这个阅读过程就是时间积淀和成长酝酿过程,就是快不得的东西,就是一个让阅读丰富人生体验、增长社会认知的潜移默化的语文学习过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其中的感悟能力和个人语文天赋,或者说语文的学习思维就显得很重要了,语文成绩差异也就自然产生。
二、从思辨要认知和方法
如果已经错过了此前的阅读积累,想要作文得分就需要自身有意识去用高中生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辨,去努力提升包括语言在内的能力。
客观讲,高中语文学习的就是思维和思想。学习古文思维、诗歌小说的阅读思维,学习对事件的思辨和认知,乃至个人三观影响下的是非评判和选择,学习鉴赏本身就是对形象、情感、语言以及主题思想认识的不断感悟和思考过程。这些都是在此前语文学习基础上的能力延伸和思想深化。在这个接近成人(是指心理成熟和接触社会程度)的年龄过渡期,让学生在学习中认知社会、丰富情感、提升思想,即是新课标要求,又是文学教学的必然。让学生有认知,学生就会对作文材料有思考、有理解、有想法,自然就有写的。这个和小学教师要求学生写真事的初衷是一样的,没有体会和感受是写不出来的。
丰富思想的手段很多。
高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关注时政,通过时政评述类的节目、文字来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认识深度,既培养了爱国情感和国民意识,又提升了思想高度和理解程度,是对社会的最好了解和体悟,是丰富人生阅历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很多政治时评能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知道国家的大事小情和人物事迹,更能从评论中慢慢学习分析和评判,既丰富了视野、增加了写作素材,又引领了思辨能力。
此外,学好政治课的辩证法,对学生的思辨性能力提升是最好的渠道。作为引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学科,政治课的辩证法内容让学生知道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懂得客观看待问题的多样性和分析出问题的多方面因素,从而能更全面看清问题,找出根源,对于提升写作的材料分析能力很有帮助。
归根结底,有了认识和想法,自然就有写的,获取作文的内容和分数就容易多了。
三、从借鉴要遣词和句式
文字优美能让文章华美而有吸引力,文字有气势能让内容更有感染力和鼓动性。
抛开语言天赋和语文感知能力的特殊情况,语言训练就像写钢楷一样。从词汇到句子,从语言句式到语言风格,从最开始的套用,到简单模仿,再到自己创作,其中不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个和写钢楷从描红到临帖再到自己形成笔体是一样的。
遇到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写法,如果在随后的写作中能多运用,慢慢就会吃透这些词句和写法,就会变成自己的写作能力。如果遇到喜欢的句子,背下来,一是可以模仿着写写,一是在适当的作文适当的位置直接借用,来个锦上添花——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内容都能提升作文的层次。可谓“四两拨千斤”。这些全凭个人的喜好和文字感知而自由选择和理解,个中的灵动与味道也是需要自己体会和感悟的。
提升语言,还有一个相对来说的捷径——记住名言警句。名言警句往往让文章多了厚重和深邃,既丰富了内涵,又能引领作者的写作认知,给文章增色。实际上,从学过课本和格言警句里找句子、找素材、找警句就可以。
北方高中生写作文偏于议论,而排比句子往往占些便宜。毕竟,排比句子有气势、有鼓动性、有感染力。即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例,用排比句子也会化腐朽为神奇的。比如:“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这里的诗句大多是熟悉的,放到一起就有了生动。同时,用一些熟悉的景象来表现生活体会,情景化的排比也能让文字立体些。比如,“成长是将钱物放在失主手里时脸上的笑容,是成人礼上刚毅眼神中的闪光,是面对落后而不断冲击篮下的渴望,是拼尽全力的失败后坦然面对的无悔。”画面感、带入感强,认同感就强,也缓解了对一些词汇的生涩解读。
四、从用心要标题和结构
文章的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很多学生都喜欢用主题观点来做标题,自然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但也缺乏个性和灵气。关于标题的文章论述也很多,归结起来,借用诗句、利用谐音、引用名言、有灵性的歌词等等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彰显作者的文化积淀和思想,总能让每天判几百份卷子的阅卷老师感到耳目一新。
“凤头猪肚豹尾”是对文章的整体布局的最好概括。开头能让老师更多把握作者的观点,对作者有一定印象、理解。更何况每天判卷子的工作量也很大,开宗明义总是要好的,文笔新颖而抓人眼球总是好的。切忌抄材料!把材料复述是最让老师反感的,一般很难有好的分数。对于材料,一个是简单概述,一个是直接评述、感慨、议论,既涉及材料而避免误为偏跑题,又能展开论述。如果是散文,开篇也要切合材料主题,以情感的表述和渲染来增强主题情感的明确性。而开头一定不要写长,做个引子,明确观点和思想情感即可。而说到结尾,一定要收束有力,在明确主题和情感上下功夫。如果能在感召力和鼓动性上下些功夫,给人回味也是好的。
文无定法,但是文亦有道。语文是靠实力的,所有一切都要靠学生的用心和积累,但考场上也可以靠平时有意识的储备而博一个不错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