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素静
义乌市湖门小学
摘要:研究表明,班级共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动力;圈画关键词,分组有阶梯地讨论交流,开展知识竞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创编有利于把积累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习作中,启迪思想,提升习作能力。
关键词:班级阅读课; 共读一本书;授课模式
研究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由此,“读整本的书”便进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探索的领域。如何引导?开展班级阅读课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本研究主要从共读内容的选择及班级阅读课的授课模式两个方法具体研究提高班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共读内容的选择
班级阅读课通常采取群体成员(同伴、师生)共同阅读、集体交流同一本书的方式进行。成员共同阅读慎重选择符合大多数成员趣味的书籍,等于是在建设一个该群体的话语新系统,为成员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提供一个共同平台。随着阅读的推进,教师与儿童结合为一个独具凝聚力的阅读共同体。
那么在班级阅读课上选择哪些内容作为共读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呢?既然是共读,就需要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的共同参与,一起选择共读书目。
笔者采取的措施如下:
1. 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征询多位专家后推荐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目。
2. 请家长和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阅读爱好和阅读兴趣,推荐书目,并简单地写一写推荐理由。
二、班级阅读课的授课模式
以曹文轩的《丁丁当当》系列丛书作班级级共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有效”阅读的能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一整本书,尤其像《丁丁当当》这样的长篇儿童文学,是阅读成熟和精神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丁丁当当》系列丛书共有7本,分别为:《黑痴白痴》、《盲羊》、《跳蚤剧团》、《山那边还是山》、《草根街》、《黑水手》和《蚂蚁象》。每一本都感人至深,读后让人心灵触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教师需提前阅读,根据故事内容、语言、人物形象等在开学初制定班级阅读课的计划表。
通过快速默读(初步学会默读是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出的阅读目标),学生不约而同地都聚焦到了以上这段。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地提取信息,感受作品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一组组反义词表达的写作特点。
植入情感体验,深入理解本文
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出:中段的阅读目标是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为了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在班级阅读课中笔者为学生植入多种情感,感动的、爱憎的、愤怒的等,让他们与作品碰撞,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那么,开展怎样的交流模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1)教师主导,分层提问
以教师为主导的交流模式往往有其存在的弊端:讨论交流对于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无疑是展现自己才能的最佳时刻,是课堂中的绝对“主角”;但是对阅读能力弱、表达能力又不强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充当“看客”的角色,反而会使阅读交流沦为形式主义,走过场。基于此,每一次的班级阅读课,笔者都会为不同能力层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交流问题。
(2)小组合作,充分交流
经常以教师为主导开展讨论交流,学生的阅读个性就难以施展,理解只停留在教师给予的层次中。经常性地开展小组合作,组内充分交流,表达自我见解,分享同伴智慧,能达到互补的目的。
开展主题辩论,表达自我观点,突显理解,培养学生从另一角度看待问题,不失为班级阅读课的其中一种授课模式。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还停留在浅层次,所以“辩论赛”的形式尽量简化,只要每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教师此时的角色不再是引领者,而是倾听者和帮助者。倾听学生的观点,帮助指导表达有困难地学生参与讨论。
三、研究成果
保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兴趣
班级阅读课已整整开设了两个学期,在这两个学期中,学生的阅读时间得到了保证。一个月两次的阅读交流和讨论,带给学生一定的阅读压力和阅读动力。因为需人人参与交流,学生必须提前大量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有了心理压力后自然产生了一定的阅读动力。学生从刚开始有点被逼着阅读到后来能主动阅读,捧着课外书就爱不释手是极大的进步。他们从阅读中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快乐。
在这一年中,学生对于阅读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地变化。尤其在班级阅读课中共读曹文轩的《丁丁当当》系列丛书后,学生一下子爱上了曹文轩的作品,课外自主阅读曹文轩作品至少4本及以上的学生占了83.3%。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上厕所、吃饭时都要捧着书本阅读。由此可见,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一下子浓厚不少,这让笔者甚感安慰。
阅读方法的习得,在潜移默化中会使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阅读能力的提升又会带动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四年级下半学期最后一次班级阅读课中,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后创编的《蚂蚁象后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全班有53.3%的学生创编的《蚂蚁象后续》不仅语言流畅通顺,想象合理有新意,而且紧紧围绕整个故事开展,前后联系紧密,不失为一篇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