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框架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袁秀金
[导读] 新课标改革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积极的开展素质教育
        袁秀金  
        山东省肥城市汶阳镇中心小学,山东  肥城   271606
        摘要:新课标改革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积极的开展素质教育,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理论的同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数学兴趣和数学核心素养。问题导向教学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开放性问题又是最富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题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方面作用突出。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效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
        问题导向教学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和策略,也是一种高效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是教师在综合的考虑和分析课程教学的内容、目标要求、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和特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内容,提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以取得更高效的教学效果。因此,准确的开放问题的设计方法十分有必要。
1开放问题题型,变单元为多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应用问题导向教学,需要特别注意开放问题题型的设计。首先,要转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单一、机械、模仿的教学形式,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水平和教学培养的目标要求,设置多元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探索、分析和解决这些灵活多变的问题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进而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重视联想型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在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能将零散的数学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更完整的知识框架,进而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例如,在学习“最小公倍数”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将其中所蕴含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使数学教学更具体化。如已知:(1)1号妈妈上班,妈妈每上一天班休息一天;1、2号爸爸上班,爸爸每上两天班休息一天;星期六、星期日小明放学在家;(2)分别用红色、蓝色和黄色填图妈妈、爸爸和小明的休息日,假设1号是星期一,每月30天。(3)问题:一个月有几天是爸爸、妈妈和小明同时在家休息的?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和操作,更便于学生发现“最小公倍数”的规律和结论,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这种方法要比单一的讲解概念、例题的教学效果更好。
2开放问题内容,变一为多
        采用问题导向教学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和选择开放性问题的内容。一是,尽量多设计一些能够“一题多解”的问题,方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根据自身知识能力和水平选择更适合的解题方法,从而快速的解答和分析问题,而且在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巩固和练习以前的知识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是,尽量多设计一些能够“一题多练”的问题,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联系起来解决这一问题,促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当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问题的设置在优化数学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面作用突出。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应用”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导向学习,使学生在解决和分体一问题的过程当中掌握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解题方法。如(1)已知:学校举办了读书月的活动,小明选择了一本200页的童话故事书,前两天读了整本书的30,之后按照同样的阅读速度进行;(2)问题:这一个月小明能读完这本书吗?读完整本书小明需要多少天?在上述问题的解答中,方法和方式不具有唯一性,如分数法:2÷30;方程法:设需X天,300÷X=300×30÷2;归一法:300÷(300×30÷2)等多样化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进行解答,进而快速的解答问题。
3开放问题形式,变被动为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放问题的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是,教师需要对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有准确的把握,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的选择,主动的探究;二是,问题的设计要做到循序渐进,也就是从简单到难慢慢的过渡,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夯实基础、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三是,鼓励、支持、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设计当中,在了解课本内容和基础知识之后,科学合理的设计一些提问,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探讨和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能使课堂教学氛围更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更高,强化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分数”相关内容的时候,真的基础比较薄弱、知识水平和阶梯能力不强的学生要设计稍微简单一些的问题,主要包含分数的基本概念之类的,帮助学生理解分数、懂得分数;针对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可以设计稍微复杂一点的应用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1)已知:有一段450米的工程,第一天修了全路程的1/3,第二天修了全程的1/4,之后每天都按照这一速度进行;(2)问题:两天已经修了多少米?两天之后还剩几分之几没有修?修完整段路程需要多少天?通过不同问题的设计,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为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效果,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则需要采用适合的方法和手段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根据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内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等,科学合理的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在引导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实施针对性、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理论,提高解题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刚.增强小学阶段数学引导性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小学教育,2017(01).
[2]吴明艳.小学数学教学创新途径分析[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7(05).
[3]胡萍.小学数学研究型教学的具体分析和相关策略[J].中国教育,2014(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