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菀瑜
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通过图形可以有序、清晰的帮助学生学习;学生不仅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本文将结合中职语文课教学实际,探讨思维导图的运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分析、运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层出不穷,对于系统的学习,经常会让我们感到困惑,而思维导图的出现,在许多场合下被评为非常有效的思维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构思写作大纲等等。
一、用思维导图学习课文,轻松提高学习效率
大家都知道语文学科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日积月累的阅读量。中职业语文课是每个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热爱祖国语文的热情。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培养工匠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①。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的知识点比较复杂,整理内容难以理清头绪。而对比传统的读背学习,用思维导图来学习语文或许会让学生轻松许多。
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的在脑子里构成清晰的知识体系,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语文的效果尤为重要,保持较好的思维活跃性,正确使用思维导图学习语文,可以让学生逐步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最大的发散思维。
语文教学过程中,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寻找课文的知识点和问题,梳理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要点等;课堂上教师引导探究,让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图形画思维导图,有效地分析课文和巩固课堂知识。使用思维导图更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有视觉刺激、有逻辑、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图,而不是单调的文字笔记,更加符合大脑的运作模式和中职生的思维记忆特点。
二、用思维导图写作文,下笔如有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因此,对于中职生而言,在作文构思时中初步体验“广思”“异思”“深思”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思出更令自己满意的作品,更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能钥匙。
根据它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
(一)、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
1、知识的中心点清晰地映射在中央图像上;
2、由中心点出发,各个次主题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像向四周放射;
3、各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
4、各分支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节点结构,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图形。
思维导图可以用文字、色彩、图画等来加以修饰,增强效果,使其显得更生动有趣,富有美感。网格化的拓展有利于增强创造力、记忆力,特别是有利于回顾信息。正因为思维导图的特点,所以更适合中职生在学习中运用、实践。
把写作任务出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围绕“建筑物”这个话题进行思考,将思考的结果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在黑板上呈现出来,“建筑物”从位置、历史发展、外形、种类、功能、故事、象征、美、联系等等不同角度,并用不同的线条标出纵向、横向、逆向思考的“路线”,例如在议论文中,空间顺序的说明,可以用图形标出,展示由内及外,从上到下和从整体到局部这三种。使学生在积累丰富素材的同时感受和了解这几种思维方式。有了这样的筹备工作,再进行作文的构思立意就不会缺乏素材,也不会感到头脑凌乱、不知从何下手。“素材丰富”达到“广思”,“视角独特”达到“异思”,“发散合理”和“感悟真切”达到“深思”的目的。②
三、用思维导图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在学习阅读文章过程中,语文课程中要学习的文体有很多种,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等等。中职生基础较为薄弱,学习兴趣不高,但是他们喜欢亲自动手实践。因此,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记录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依其内在逻辑关系或者使用者的特定需要,对有关资料进行重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思维导图的逐步完善,学生对中心主题的理解日益深刻,以文字篇章的形式完善描述思维成果也就逐渐水到渠成③,并且带来一定的成就感,使学生乐于学习。
四、总结
总之,在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 越发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都应转换、创新教学思路,注重学生未来的成长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立足于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把语文学习、写作、阅读训练作为学生今后生存的技能来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
[2] 许虹.幼儿音乐情景式教学模式探究 ——以兰州音乐幼儿园特色课程为例.《速读(上旬)》2019年6期
[3]刘达辉.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课外语文(下)》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