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语文沃土,渗透劳动教育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9期   作者:赵小花
[导读]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
        赵小花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宝塔小学   211300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
        然而,长时间以来,多数家长只要求孩子埋头读书,不让子女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造成严重的重智轻劳倾向,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意见,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推上了新台阶。
        《意见》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担负的时代性教育重任。
一、深挖语文教材,丰富劳动教育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部编版高年段语文教材中,不乏描写劳动场景、讴歌劳动人民的文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紧扣教材中对于劳动场面、劳动成果及劳动者的描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劳动时的美好心情,感受劳动带来的幸福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增强对劳动价值的追求。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四时田园杂兴》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古诗的前两句用“昼”“夜”“儿”“女”等词语,从时间、人物的角度表现出农家耕织的场景。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古诗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古诗,再结合书中插图激发学生展开对劳动场景的想象:不分日夜,不分男女,村庄上下,一片繁忙。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到:是平凡的劳动创造了范成大笔下这美好的生活。此时,教师巧妙加以小结,以此培养学生树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
        《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以儿童的视角写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栽花、拔草、下种、溜土、铲地、浇菜……引导学生走进这朴实的文字中,“我”儿时的快乐和浓浓的祖孙情跃然心中。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快乐心情,体验劳动带来的幸福感。
        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中对勤劳的牛郎和织女通过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描写片段,是渗透劳动意识教育的好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讲述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产生向往,凝聚积极情感,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对劳动价值的追求。


        教材中更多的文字,则需要教师去细细地品味、挖掘。《刷子李》中对刷子李动作、穿着的简单描写,学徒看师傅刷墙时惊叹的心理活动;《搭石》中对家乡人民根据水的深浅在小溪里摆搭石的细节描写等,都是渗透劳动教育的语言材料。教师应利用学生与文本内心的交流,唤醒学生对于通过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从情感到意识上逐步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从而形成积极的劳动意识。
二、延伸课外阅读,渗透劳动意识教育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外阅读已然被推上一个史无前例的高点。它犹如一条条小溪,流淌过每个孩子的心田。课标指出:“要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当前,随着信息爆炸式增长,学生面对的是日益纷繁复杂、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面对纷杂的阅读材料,“读好书”,应该是课外阅读的立足点。因此,教师对课外阅读书目的推荐和引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取向。渗透劳动意识教育,也应成为课外阅读的一条支流。
        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赞美劳动人民的书籍、诗歌,并在阅读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引导。读《中国民间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同时,可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主人公勤劳、朴实的优秀品质;读《鲁滨逊漂流记》,我们可引导学生感悟书中鲁滨逊被困孤岛,最终帮助他战胜一切,重返归途的不止因为鲁滨逊不屈不挠的精神,还凭借他通过双手劳动,创造出了一切;读《青铜葵花》等曹文轩的纯美文学系列,除感受书中纯美的文字和纯美的情感,还可引导学生走进那个时代的主人公们通过劳动追求美好生活的画面和精神世界。
三、联动习作指导,强化劳动意识教育
        陶行知倡导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三位一体。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在学生运用写作表达自我的过程,也可以渗透劳动意识教育。
        如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父母或亲人在为自己做饭、洗衣等过程中的动作、神态、语言表现,指导学生将这一过程具体描写,并注意描写自己在其中的心理活动;也可以布置学生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指导学生写清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自己在这之间的心理变化。
        在参与并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深刻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幸福、快乐,在情感上因劳动而与别人产生共鸣,这样的劳动教育能够更深刻。这样的写作也更贴近学生实际,因学生亲自参与并体验,所以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同时,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的优秀习作创造展示机会,如在班级黑板报习作专栏展示,或通过校园小广播进行播出,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劳动带来的体验更深刻、持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不我待,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需要立刻行动起来,让劳动教育思想在学生中间落地、开花。

[参考文献]
[1]许丽春.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J].新智慧.2018(05)
[2]王霞.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18(52)
[3]李淑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探究.[J].考试周刊.2018(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