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9期   作者:麦义生
[导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继承文化的功能和责任
        麦义生  
        惠东县黄埠盐洲中学  广东省 惠州市  516355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继承文化的功能和责任。汉语课程标准将汉语的精髓指定为:“汉语是人类文化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类融合是汉语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教育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它具有非常实际和广泛的历史意义。在当今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外语热潮中,学生可以通过传统的文化教育体验中国人的深度和荣耀,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完整。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提高人民的素质,使年轻人不会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生活中迷路,祖国将在国家的世界中立足生存。正如谚语所说:“正人先要正己”,在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之前,教师首先要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学习水准,树立本质,消除浪费,批评和继承。用心去做,我们的青少年都会成长为真正的中国人。
关键词:语文;传统文化;渗透;传承
引言
        中华文明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国家的基础,由于外国文化和我们自己的某些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不足。尤其是年轻人不了解传统文化被称为“无根一代”。这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已经采取了某些救援措施。
1 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的传统是什么呢?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足以使我们的同胞感到自豪和骄傲。这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现代汉语词典》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是精神财富,例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富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国人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国文化,而且作为一种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代代相传,渗透了全中国人民的血液,限制了当今中国人的行为,心态和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等于儒家文化,而且是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的补充,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
        简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作为一种历史传统而积累起来的中国文化,它具有稳定的语言,意识形态,礼节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艺,科技等内容丰富。但是,领导角色,主导角色和基本地位是由意识形态,概念和文化所决定的。所谓文化精神,主要是指意识形态概念在各个文化水平上反映出来的精神方向。 [2]传统文化相对稳定,它代代相传地保留了其基本特征,同时某些含义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作为某些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持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 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1 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今天的中文教科书着重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因此,老师要做的是更好的解释教材,以充分利用教材的本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它通过教科书的思想和思想影响思想,并通过将其与教科书相结合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教育来促进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
2.2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学习汉语时,需要进一步提高汉语素养能力。汉语素养的主要内容如下: “热爱汉语的思想和情感,正确理解和使用汉语的能力,丰富的语言积累,语言感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道德发展和审美诉求。” [3]学习汉语,我们将增进理解不仅如此,您还需要不断提高您的中文说能力。这是一种超越我们日常基本技能的情感能力,包括对祖国的感情,积累语言,提高道德和美感,并帮助学生养成具有综合汉语阅读能力的中学生。
2.3 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
        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够谈论过去和现在,使学生尊重他们,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他们将更好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的本质主动地改变了被动。

成为一名老师可以给学生带来热情,让学生充满热情地拥抱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快乐,相信拥有深厚知识的老师可以做到。
2.4 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
        目前,学生的阅读能力都不是很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件事是不可忽视,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因此,我们只能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阅读。为了实现各种阅读的完美结合,培养对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并提高文化素养 [4]。
3 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
3. 1 在习惯的养成中传承传统文化
        习惯对学生的能力建设和性格发展非常重要。培养良好的汉语教学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养成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渗透传统文化。在实践方面,我通常从以下方面入手:
        1.课前一个成语。成语是人们使用了很长时间的短语或具有简单形式和敏锐含义的短语。许多成语背后通常都有一个相关而奇妙的典故,形式简单,内涵丰富。积累成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积累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
        2.课后一句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下来的简练而含义深刻的句子。积累多了,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作文水平。
        3.一周两句 《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里面有许多为人处世之道。每周进行一点,这样既不会给学生带来额外的负担,又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些优秀文化的经典作品,向雨露一样陶冶净化了学生的心灵,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4.一月一个文化专题。中国灿烂的文明是由各个时代的杰出的中国人民创造的,我们可以追随他们的脚步,阐明文化的发展。他们的举动不仅激发了后代,同样也影响了现代人。中国教科书按时间顺序和文体顺序选择了古代文化的优秀章节,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追溯文章的起源,深入研究并塑造各个文化主题,这不仅加深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而且扩大了知识的范围。
3.2 联系现实,弘扬传统文化
        文化具有世代相传的背景。文学作品的文化通常是隐蔽的,具有微妙的特征,但是优秀的文化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反而会回味悠长。但是需要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中,只有在土壤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为了在教学中传达传统文化,必须找到一个与现实联系的点,否则学生会想知道为什么他们必须在数千年后学习古人的知识?学习古代汉语会有用吗?如果将传统文化与现实联系起来,就会发现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条件,学习文化精神,研究古代作品以指导现代人的生活。这样,学生不会感到学习古代汉语是无用的,还会激发学习兴趣,乐于学习,积极学习并自觉地运用这种生活哲学来约束自己。
4 结束语
        除了我国的经典文学内容外,教科书还安排了许多优秀的外国文章。这些外国文学作品也渗透了很多知识和精神内涵,使初中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接受不同的国籍,吸收更多多元文化。并把国外优秀的文化内容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达到继承和嫁接取人之长,“以发展本民族文化,保持和增强民族文化的创造力,从而建造出振兴民族文化的诺亚方舟。”[5]因此,在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中是不能忽视其他民族文化,语文教师是可以引导教育学生在学习本国传统文化以及了解中国文化,达到教师带领学生渗透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同时,还可以指导和教育学生在学习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培养接受多元文化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行建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364页。
[2] 赵吉惠著,《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2版,第49页。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ISBN:9787303133178,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4] 伯特兰·罗素,杨汉麟 教育与美好生活[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5] 刘慧. 论中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