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平
辽宁省铁岭县凡河小学 112000
内容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唯有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促使他们积极的去思考,去探究;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才能在他们主动中培养数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关注主体,助力兴趣;换位体验,引发兴趣等多种策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创设情景;换位体验;以生为本;有效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按照自己课前预设的计划进行讲解,唯恐遗漏掉点什么,学生聚精会神的端坐听讲。课堂貌似“井然有序”,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宽度”,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枯燥的、无趣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培养学生质疑、思考、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让“严肃”的数学课堂变得有温度,学生的学习才有深度,思维才有广度,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有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情景—“激”趣
有人说:“数学貌似就是一个严肃刻板、学富五车的学者,让人敬而远之。”[1]面对各种枯燥的数字和计算公式,学生对此感到索然无味,这将严重影响着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出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唯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使学生“动”起来,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活”起来。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老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日入手,说说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过了几个生日。在交流中,同学们发现,一般的人几岁就过了几个生日,而小明满12岁时却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一语引起“千般问”,学生兴趣高涨,求知欲望倍增,老师顺势引导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大量的课堂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老师若能借助生活事例创设情景教学,学生定能兴致盎然的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他们一定是主动的、是积极的,他们的观察是有目的的,有效果的。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一定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当然也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得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
二、关注主体—“助”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直接影响着教学的生成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唯有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究,他们的思维才能“活”起来,才会在课堂上绽放异彩,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灵动”的气息。
如,有位教师被大家公认为是学校数学界的“精英”,然而却“栽”到了几个学生的身上。
那是一堂乘法分配律的新授课,课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而几个学生却是昏昏欲睡,貌似“聚精会神”,实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课后老师追究原因,他们的回答令老师愕然:课堂无趣、不精彩,没意思......
是呀!这样的课堂能不让人惊愕吗?新课程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当下的学生,追新求异,自以为是,喜欢盲目跟从,受不得半点“委屈”。案例中学生对乏味的课堂不感兴趣,老师虽然在努力“创新”,但依然脱离不了传统的“窠臼”。教学中没能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自觉的实施了自认为“精妙”的教学方案,这怎能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又怎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呢?
三、换位体验—“引”趣
有人说:“传统的数学课堂,老师是“主演”,学生是“观众”。[2]从来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课堂看似秩序井然,实则严重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遏制了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这样的课堂哪有什么情趣?这样的课堂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老师何不尝试与学生置换角色,让学生过把当老师的“瘾”,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来让老师回答,或许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体验学习中的快乐,使数学课堂变得轻松而愉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动手做长方体,然后交流讨论自己的困惑,由于没有问题的“捆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而后老师问道:有谁来考考老师?一石激起千层浪,“小老师”当得有模有样,他们的质疑大多都在老师的预设之中,这样的课堂难道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实践证明,这样的换位“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参与到其中,就连平时不善言辞的孩子都表现的异常活跃。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把老师“考住”就是他们的成功。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这样的课堂能让人听到不同的“声音”,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碰撞出了师生思维的“火花”,我们的数学课堂定会在师生的“换位”中释放出五彩的“烟火”。
的确如此,兴趣是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作为教师,既要从思想上改变自己,更应该付诸于行动;既要传授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唯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兴趣“火花”,才能在开放中放飞学生的思维;唯有这样,数学课堂才会充满“灵动”的气息,才会实现“花有花的芳香,草有草的柔美”的教育真谛。
参考文献:
[1]雷玉明.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兴趣激发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18,(2):28.
[2]刘丹.精彩,源自于学生的兴趣之“火”[J].文理导航,2017,(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