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熙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提升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是激活课堂的有效方式。具体地说,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重相关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畅所欲言;提出系列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启发式问题中开动脑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性地位上深入思考;摆正自身教育心态,让教与学在及时反思中共同提升。只有这样“活”的数学教学下,才能构建生机勃勃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有效教学
引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是大势所趋,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仅应当教授给学生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应当给学生自主实践、表达内心想法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数学学习中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动手实践中亲手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具象化,以此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一、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根据马卡连柯的观点,“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教师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首先应当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情境中,积极地参加讨论[1]。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过于严厉,不苟言笑,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能给出及时的反馈和鼓励,会大大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数学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所以,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是提升教学互动有效性的有力保证。
一个真正和谐的数学课堂,应当是师生关系融洽,课堂纪律良好,每一位学生都在紧紧跟随着教师的指引,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并大胆、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应当尽量避免使用评价性语言,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多使用描述性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应当尽量对学生的勇敢表达表示鼓励,少一些苛刻的否定。这样的语言艺术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不那么自信的学生也勇敢开口说,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大胆创新。
二、创建探究的问题情境
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同时也为了响应《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改变教法,在数学课堂上少一些理论的灌输,少一些推理运算上的包办,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2]。教师应当为小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与余地,遇到问题时放心地交给学生自主解决,教师只需从旁稍加点拨,引导学生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寻找契机,将探究性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例如,学生在学习《圆柱与圆锥》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怎样才能在圆柱的侧面剪一刀,使其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呢?而圆柱展开图与圆柱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由此来进行圆柱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在有关与表面积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出示一个实物模型,并将表面积的计算转换为“给圆木刷漆”的生活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将其横向、纵向切开,其表面积会增加多少,等等。
三、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陶行知有言:“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绝不是依靠学生单纯的模仿和记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将学习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3]。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立足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依靠团结的力量,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密切交流。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下,学生能够达到依靠个人力量达不到的效果,完成独立自主的情况下很难快速完成的工作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实现了有效的巩固,还锻炼了交流能力、表达技巧等综合素养。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因数与倍数》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再集体思考相关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最后再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首先,为使学生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可以在讲解概念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接下来,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数字,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这一数字的所有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说一说找的方法。最后,学生进行更多的巩固练习,与同桌相互批改。
四、教师的反思与提升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在小学数学的互动教学中,教师应当时时注意总结教学经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积累更多数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除了不断学习新知识,还要进行及时的反思,对教学的心得体会进行及时的记录,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越来越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越来与好。另外,教师还应当虚心向别人请教上好一堂课的经验,从中获取灵感,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例如,学生在学习《可能性》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练习生活实际来了解有关概率的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超市抽奖、转盘等进行了回忆,但实际上,教师完全有条件在课堂上进行摸球游戏、抽纸条等活动。学生的回忆与实际的体验给其留下的印象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应当吸取教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构建真实的互动情境。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转变思想,摒弃旧有的数学教学观念,把学生放在课堂与教学的主体位置,采取多种手段开展有效的互动。教师应当注意,在课堂上,作为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适时进行必要的点拨。同时,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形成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让数学课给学生留下生动、活跃的印象,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萍. 浅析如何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互动性[J]. 中国校外教育,2019(09):146.
[2]陈军玲. 互动教学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华夏教师,2019(01):63-64.
[3]杨刚. 谈谈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互动[J]. 学周刊,2019(2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