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9期   作者:王 正
[导读]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为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王正
        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 重庆市 401520
        摘要: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为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多彩的生活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得课堂富有更多的趣味性,教师和学生有效互动,也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并能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
        一、引言
        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诸多的新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如果只是刻板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学生会因此失去主动学习探索的能力,也丧失了学习兴趣。采用生活化的方式教学也能成为一种可行的方式,尤其是现在的高中化学,将它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体现知识源于生活的本质,学生也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之中。
        二、高中课堂引入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目的
        (一)趣味性教学,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育的新环境和新背景下,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可以将知识点串起来,形成内在联系,让学生掌握其中一点经过简单推导就能形成一片知识,幽默风趣的课堂,外功也要注重起来,很多学生对于化学课外化学视野比较感冒,讲课的时候可以加进去这些科普知识。对于化学老师,优势在于有大量实验。实验可以通过故事、真正做实验来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高中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和生活性非常强的学科,生命的每一秒,都和化学相关,课本中的知识都能引用到生活之中。由此看出,教师采用生活化的方式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高中化学当前的教育条件有限,很多的知识也只能通过课本或Ppt学习,但引用了生活化的方法之后,学生就能直接接触课本之外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利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来改善枯燥的课堂学习,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乐趣。
        (二)开放性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思维
        学科学课程的目的本来是锻炼综合能力,一个科学实验是可以通过很多种方法来完成的。课下作业多设置开放性问题,学生会主动地花费更多时间去观察生活,再通过阅读一定的资料,经过课上反馈环节的思想碰撞获得对某一课题的更深入认知。教授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要会做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根据自身的擅长点、学生状态,以及学校条件做一些不拘泥于教材的东西,有创意的甚至与教材完全不一样的都可以。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地把教材作为一个参考,而不是唯教材适用。
        三、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一)学会调动课堂气氛,结合生活实例
        为了让课本知识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使复杂的内容更加浅显易懂,课堂气氛也相当的重要,为了让大家活跃起来,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本知识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穿插着进行讲解。在进行碳氧的反应关系章节授课时,先联系生活实例煤气中毒,然后引导学生探索“毒”的形成,最后得出碳不充分燃烧,产生一氧化碳,引起煤气中毒的结论。一步步地论证,或者在保证安全前提下的小实验是可取的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到有关化合物时,如纯碱、苏打、天然碱等,可以让学生举出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与化学化合物相关联的物品或食品,也可以分小组讨论后抽出组员上台展示成果,在分享和讲解的过程,实际就是大脑知识的加工,如果没有相当程度的转化,是很难深入浅出的。而且记忆金字塔“说和做”是最为有效的。大家在积极的讨论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当堂的知识,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活跃。
        (二)运用生活中常见素材,组织化学实验
        高中化学课堂离不开化学实验的辅助,很多表达式、反应现象都需要用实验来切身感受。多开展化学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化学有关的材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上网查阅资料,自己准备器材、用品,自己动手进行化学实验,自己制作生活中的用品,来体验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学生能把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便于理解,然后再加以运用和掌握。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配合能力。此种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学生可以深入探究化学现象以及物质本质。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各类化学实验,达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生活化的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激发学生个人潜能。在实验品的选择过程中,可以将常用的物品。如白醋、铁钉、84消毒液等用于化学实验。引导学生积极地将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实践中的问题相结合进行探究。这样一来,也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联系电视电影情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人们在看电影电视时,都会被里面的精彩情节所吸引,学生更不例外,这无疑是他们共同的兴趣爱好。根据教材实际,甄选生活化气息比较浓厚的内容,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场景,开展教学。那么,教师可以在化学课堂中,结合电影情节来教授化学知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被电影情节所吸引时,也不得不感叹化学的无处不在和千变万化。例如,教师在讲解硫酸这一化学名词时,教师可以通过《越狱》这部经典的电影,来引出硫酸这一知识点,给学生播放电影中主人公是如何通过巧妙地利用硫酸这一具有强腐蚀性的物品带来一连串的化学反应而成功越狱的情节。又或是很多刑侦电视剧,里面也会有很多有关借助化学反应来进行探案、破案的例子。教师大可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内心无穷的求知欲,让他们折服于化学无限的魅力。
        (四)用生活化的方式解释化学概念
        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等,在课堂内容中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学习学科知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化学知识相对初中所学,难度有所提高,导致的化学概念显得比较抽象。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寻找相关的模型,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化学概念。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洋葱是一层一层的,可以形象地去解释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再者,学习原子的形态时,就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枣糕建立模型,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既生动形象,又印象深刻。生活化教学最重要的还是要“深入浅出”,学习最根本的乐趣在于“发现真理”而不是“记住真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引导大多数同学去探索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促成理解。
        (五)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课堂训练
        高中阶段的课堂知识所涉及的面相对较广,而学生要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效的课堂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可以运用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化学课堂练习。这样的方法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意义所在。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课堂训练,会让学生去背诵和记忆化学知识点,这种方法过于片面。笔者认为应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让学生大胆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敢于实践,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真正实现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结语
        高中化学学科是一门自然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比较强的生活性特点,并且该学科也具备实践性、科学性,以及人文性等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生活化,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也是增强学生化学学科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胥艳兰,孔德顺,安悦.新课程背景下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0):142.
        [2]陈晓娟.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调查及实施策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3]任洪博.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科技展望,2016,26(14):2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