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9期   作者:阿丽屯古丽·乃则尔
[导读] 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积累、分析和解决渐渐养成的优秀思维习惯,
        阿丽屯古丽·乃则尔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  845150
        摘要: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积累、分析和解决渐渐养成的优秀思维习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创新思维也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优秀能力之一。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老师要适应新时代下社会与教育行业对人才的全新定义,及时改善教学策略,应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视域下 高中生物 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策略?
引言
        创新能力是当前时代评价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创新能力强的人往往能在别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另辟蹊径,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解决问题。高中生物具备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其具备很强的科学性,但同时研究起来又很方便,不像其他学科做实验搞研究需要很多专业仪器设备,比如大名鼎鼎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用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完成了遗传定律的研究,将人类生命科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一、革新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指明方向
        在新课改的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长期的教学任务去完成。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行动,只有从思想上认清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才会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培养创新能力落实到日常各项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时,依据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会在课堂上先为学生普及生长素的定义,接着讲解生长素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最后讲生长素的具体应用案例。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将知识讲解得很清楚,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在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学习,并没有进行自主思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教师应多让他们进行独立探究和思考,在讲解生长素相关内容之前,先让他们买一些生长素(生长素无毒无害,且因技术成熟,价格十分低廉),自己养一些植物,多设置几组对照组,定时喷不同剂量的生长素,从植物的生长情况总结生长素的作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学效果将更为出色,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调动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可以提出质疑或者假设.如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中的关于摩尔根的假设时,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摩尔根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那么,如果假设Y染色体上也有控制白眼基因,也同样能解释他所做的这个实验.我是不是也能这么假设呀?”听完学生的问题,笔者有点吃惊,这个问题在备课时并没有想到,但笔者也及时肯定学生:“你确实是一位很会思考的同学,这个问题问得挺好,老师都没考虑到,看来课后我们可得好好讨论一下.”该问题不只使学生思维能力可得到调动,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也引发学生对问题的争论,成为教师探究的重点内容,对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质疑、提问,还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活化学生思维的同时解决问题,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
三、改善生物课堂模式,适合创新思维的培养
        以往的生物课堂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掌握生物课文知识,让学生能对基本的生物知识理解和运用,更好的完成生物应试,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需求。因此,学校和老师要引入开放性教学的观念,一改以往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让高中生物课堂有一个更广阔的教学空间,让学生有一个锻炼创新思维的优秀平台。

在开放性生物课堂中,首先,将课堂教学内容由书本知识扩充到生活、网络的不同方面,让生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实际教学中,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生物知识的可探索性,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感,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动力。最后,老师不在主导课堂教学,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学方向和参考材料,让学生自行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来对生物问题充分理解,以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有效途径。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相关内容时,教师提前制作好视频课件,该视频课件要以立体的形式,全方位无死角地将细胞的结构和各种细胞器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看完视频之后对细胞的结构有清晰全面的理解。教师也可以用小组合作制作模型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把学生们分为几个学习合作小组,让他们根据教材内容,自己用橡皮泥、硬纸板等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细胞结构的模型,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利用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激起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安排生物实验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生物课程中的很多结论都是通过科学家坚持不懈地进行大量实验证实得来的。因此,生物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应该根据生物学科的此项特点来制定新颖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积极将实验活动的内容加入到生物课程中,让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生物知识点的核心概念。这样,学生才会将先进的生物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理性思维其实就存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中。为此,生物教师必须要进行实验课的设置。比如,教师在讲授细胞生活的环境相关课程时,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细胞渗透压实验,并将血细胞分别放入到氯化钠溶液中,以及蒸馏水和乙醇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观察细胞的外观特性。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细胞在不同液体环境中会发生涨破或者皱缩的现象。学生能够据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了解到生物学科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价值,让学生拥有进行科学实验的欲望。
五、发挥联想,开发学生潜在能力
        高中生物学科的教材提供了大量实验,这些是启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智和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很好的材料。只教给学生实验的原理、步骤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弄清楚教材中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直至让学生在自身遇到问题时也能按照科学的研究方法自己去探究、去解决问题,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笔者就提问:“除了课本中菠菜叶同学们还能找到其它合适的替代材料吗?用课本中的画滤液细线法效果欠佳,你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吗?怎样才能让四条色素带成为四个同心圆呢?”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知道课本上并非都是标准答案,自己也能找到更好的办法,从而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原本是枯燥接受的无奈变成主动创新的喜悦。
结束语
        客观地说,想要快速提高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在教学中尝试。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教学途径。相信在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之后,一定能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从而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旦正才旦.探索高中生物教学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道[J].读写算,2020(24):19-20.
[2]和萌.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分析[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
[3]郭孟巧.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学周刊,2020(24):40-41.
[4]唐俊源,王萌萌.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科普童话,2020(11):52.
[5]王中伟.浅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34):148+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