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进校园,弘扬民族文化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9期   作者:李怡丹
[导读] 广西桂林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让其走进校园
        李怡丹
        桂林市桂林中学
        摘要: 广西桂林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让其走进校园,不仅可以发挥其独特功能价值,同时也能够弘扬民族音乐,因此本文主要对广西非遗民族音乐走进中学校园做主要概述。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桂林;艺术价值;保护;校园传承
一、桂林非遗文化种类
        2020年12月7日至8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桂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0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论坛在广西桂林举办。桂林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共约10类,包括:民间文学(瑶族千家峒传说等)、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打杯舞等)、传统戏剧(灵川桂剧等)、传统曲艺(桂林渔鼓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桂林字牌等)、传统美术(遵义通草堆画等)、传统技艺(桂林石画等)、传统医药(瑶家药浴等)、传统民俗(临桂人的寿诞俗等)。
        其中县级以及市级非遗传统音乐包括:恭城瑶族山歌、黔北报路歌、黔北牵牛郎郎调、黔北打闹歌、黔北吹打、黔北哭嫁歌、仡佬族盘歌、仁怀后山红苗山歌、海龙薅秧歌、黔北摘菜调、狮溪高腔大山歌、临桂山歌、瑶族舞乐、临桂彩调音乐、临桂地名歌、广西桂剧、广西彩调等。
二、桂林非遗音乐功能价值
( 一) 地方社会认识和娱乐审美价值
        桂林非遗民族音乐作品以及唱词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编创而成,包含桂柳发展历史以及特色的民间故事。因此可以通过非遗音乐作品,反映当时社会历史、以往人们生活状态和方式以及生活习俗、思想感情,叙述当时的人物和故事,让听众能够从作品中获益良多。
        特定的桂柳环境,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桂林民族音乐结合了桂柳当地的方言和地方音乐,音乐富有个性化,同时也具有草根性的特性,因此在当地广受欢迎,充分展现桂林民族音乐独特的娱乐审美价值[1]。
( 二) 地方文化价值
        非遗民族音乐不仅包含传统的桂柳地方文化,同时也结合了湖北道情、祁阳音乐元素,演唱风格诙谐幽默,生活气息浓烈,一般会在传统节日或者庙会上进行表演。曲风独特,曲目短小精悍,因此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地方文化底蕴价值,承载了桂林地方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其所具有的地方文化内涵功能价值无法衡量。
三、中学非遗民族音乐教育现状
(一)缺乏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引导
        中学音乐教师所教授的音乐,知识也只是局限于课本教学要求,无法做到将民族音乐文化与课本教学要求相结合。长此以往,学生会忽略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无法对民歌做更多的了解。除此之外,现代潮流文化以其新颖性,吸引大量学生注意力,因此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
(二)师生互动性差
        受到音乐课堂时间限制,音乐教师会集中讲解音乐技巧,而没有时间再去讲解关于民族音乐方面的内容,更别说师生之间以民族音乐内容为话题,进行交流和互动。如果在音乐课堂当中,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民族音乐互动和交流,便可以在日积月累当中,形成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效果。继续沿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不仅学生不能够接触到民族音乐文化,同时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对民族音乐的强大好奇心[2]。
(三)教师对民族音乐了解力度低
        大部分的音乐教师,没有真正的深入了解过民族音乐文化,只是浅显的按照课本内容教授音乐知识和技巧,更没有深入的教授学生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学生经过简单的训练,理解便可,不需要精通。

期末考试只需要撰写简单的听课心得或者民族音乐小论文,便可完成课业要求、长此以往,学生便不会重视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松懈,最终达不到良好的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效果。
四、弘扬非遗音乐的措施
(一)加强师生互动,提升音乐认知
        音乐课程应采用师生互动性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非遗音乐的认知,同时也能缩减学生和民族音乐之间的距离,拉近两者之间的亲近感,才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开展民族音乐知识课堂活动,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民族音乐知识,从而提升民族音乐学习效率,进而有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二)深化中学音乐教育改革
        首先,教师应当将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实现中学音乐文化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联系,世界发展的横向联系,从而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程的编排固然重要,但是还应当根据专业的桂林民族音乐指导书籍,建立有效的民族音乐编排体系,结合实践教学以及科学的指导,赋予民族音乐简单、科学的特性。通过不断的加工和修正,建立统一的民族音乐教材,迎合教学改革事业发展,陶冶学生思想文化以及情操。(三)中西结合,兼收并蓄
        虽然中西音乐是两种不同载体的音乐体系,但是都能够体现民族以及国家方面内容,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传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可以融合适当的历史背景西方音乐,通过两种音乐之间的比较,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民族音乐的美妙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身信心以及自尊心。中西方民族音乐文化,如果能做到有效的融合,寻找共生点,那么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当得到有效巩固[3]。
(四)改进教学方式,建设强大师资队伍
        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会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改善以往教学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新鲜感。这对于音乐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具有独特效用。中学音乐教师,可以向民间桂林民间艺人请教或者是参加关于民间音乐的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借助现代多媒体方式,将桂林非遗音乐艺术展现于课堂教学通过音频、视频等,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音乐。
(五)教学形式多样化
        中学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当中,融入桂林当地的特色民歌、民族舞蹈以及桂林渔鼓乐器,不再局限于教学方式的单一,从而使音乐课堂变得具有民族特色。学生可以通过民歌学习简单的渔鼓乐器演奏,开展丰富的课堂音乐活动。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场外空地,结合唱、跳、演奏等形式,提升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兴趣。
(六)举办民族音乐课外活动
        目前,传统的课堂为主民族音乐教学已不适用于现在音乐的学习。因此,需要根据个性化差异,做创新改变。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举办民族特色音乐活动;或者是根据学生的课外兴趣,组建关于民族音乐的演奏队伍;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可以播放民族音乐歌曲;同时也利用学校的板报宣传民族音乐,让学生处在一个民族音乐的环境氛围中;也可以定期举办民族歌唱会、乐器演奏会,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形式,将更广阔的民族音乐活动平台提供给学生。
五、结论
        综上所述,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了解民族文化,对其有深入的认知。再加之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发扬桂林非遗音乐,体现桂林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倪金玲.广西农村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之我见——以玉林市兴业县为例[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7:4.
[2]汪效华.细述中外钢琴音乐风格引领民族地区音乐教育——评赵柯丽钢琴独奏音乐会:从古典到现代[J].音乐生活,2017(11):39-42.
[3]商树利,柯云燕.“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探索性实践刍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34(3):137-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