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北京建筑大学 100044)
1.社会支持理论概述
1.1社会支持理论概念
社会支持自人类社会产生时,就已经存在于社会中。社会支持是身处于社会网络中,通过使用合适物质、心理辅导等,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进行无偿的帮助,以期能够改变其弱势的心理与状态,是能够给予弱势群体感知的实际工具或表达性支持。简而言之,社会支持就是除个人以外的支持,是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社会行为。而社会支持网络,则是指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而构成的网络关系,通过这个关系网,人们可以维持身份,并能够获得服务、情绪等方面的支持。
1.2社会支持理论的优势
社会支持理论将社会支持的客体看做是社会弱势群体,主要包括残疾人、处境困难儿童等。社会支持理论主要是重视弱势群体对社会的适应性,强调在社会环境中弱势群体的个人感受,重视弱势群体对所处社会环境中对各种资源的利用。社会支持理论将弱势群体的发展与适应性中个人、环境相结合,主张人与环境中的家庭、教育、就业等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主张弱势群体可以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广泛利用,进而改善其生活状态。社会支持理论中主张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实施一定的干预行动,可以缓解弱势群体在社会上的适应问题,为其成长与发挥提供一定支持,为改善其生活状况提供资源。
2单亲家庭儿童的社会化问题分析
2.1家庭的支持对于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影响
对单亲家庭而言,由于父母之间的离婚,致使家庭结构解体,家庭内的父母之间的关系出现巨大的变化,这导致了家庭无法发挥本身所特有的社会化功能。同时,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全球化的进程加深,现代专业社会化机构团体也随之进行改变。在单亲家庭中,许多社会化功能问题都需要父亲或者母亲,对他们的孩子进行反应,父母是进行儿童的社会化任务的首要执行人员。而由于家庭结构的巨变,出现了家庭的社会化功能退化,父母的育子地位受影响,儿童出现社会化问题时间严重缩短等问题。
2.2学校的教育对于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延伸,是儿童进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从儿童的成长阶段来看,儿童从小到成人,其主要的生活范围是家庭和学校。经过相应的文献收集与分析,单亲家庭儿童更加想融入班集体,更加想加入班集体,参加集体活动,他们认为老师、学校应该理解自己目前所处的心态。从这可以发现,学校环境、教师关爱、同学友情对于单亲家庭的儿童来说非常的重要,是他们非常重视的。然而近年来,有一部分的教育机构在针对儿童教育问题上,愈发有着功利化的情况发生,而如果学校教育忽视对单亲家庭儿童进行了道德礼貌、辨别是非等问题、这说明学校环境、教师关爱、同学友情等对他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2.3社会的支持对于儿童社会问题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单亲家庭的儿童在社会上时,无法获得相应的保护,比如在农村就容易出现被虐待、超负荷劳作等现象。社会支持是影响儿童社会问题的重要因素,可以说社会支持越多,儿童的社会化问题更加稳定,并向好的方向发展。现如今,大众传媒等广告平台,已经与家庭、教育等一样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问题。尤其是单亲家庭儿童,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家长的引导或束缚,更加无法有效的识别社会上的各种复杂问题或不良现象。
3改善单亲家庭儿童的社会化问题建议
3.1家庭支持,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通过家庭的支持角度上,本就处于单亲家庭的家长,更加应该加强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家长应该以朋友的角度,告诉他们的孩子,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与其他孩子保持友好的沟通。同时,作为家长,应该宽严适度,既要成为儿童的家长,也要成为他们的朋友,让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不至于陷入于单亲家庭的氛围中,保持正常的心态。当家长需要外出务工时,需要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儿童能够了解到他们作为父母的,该如何给儿童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在日常生活中,带儿童去参加游乐园等活动,通过玩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弥补儿童的情感缺失等。
3.2学校支持,加强儿童心理疏导
通过学校的支持,应增加儿童心理疏导的相关教师人员的岗位,加强心理疏导专家的培训工作。由于家庭的各种变故,许多儿童身处单亲家庭的环境中,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部分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在目前的经济收入水平较低,需要走向外面去工作,而将儿童带回给长辈身边,无暇顾及子女的安全。这样就使得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出现亲情淡漠、缺乏安全感等情况,在学校无法很好的表现自己,许多的单亲家庭儿童出现自卑、没有信心等情况,这时候由于学校支持,加强了儿童心理疏导岗位,后我们后续不用再多进行心理专家的培训。加强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可以让单亲家庭儿童更加的开朗,活泼,更愿意去接触同学、老师。通过参加体育劳动、参加社会郊游活动,开阔儿童视野,加强儿童的心理疏导情况。
3.3社会支持,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
作为学校方面,学校不需要把单亲家庭儿童进行特殊对待,在对他们的各个问题上时,应保持一致的态度。老师在对他们进行思想、学习等方面的教育时应该做到一视同仁,不让单亲家庭儿童感觉到异样的对待与眼光,正确引导班级同学对单亲家庭儿童的认知,让同学们与单亲家庭儿童以一种正常的沟通交流方式进行学习与玩耍。马卡连柯指出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学校、家庭教育对于单亲家庭儿童来说,都是具有导向和指导作用。学校需要充分发挥领导与主导作用,以老师为纽带,建立单亲家庭儿童的家庭、社会关系,并保持密切联系与配合,并且把家庭、社会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中。?
参考文献
[1]I.G.Sarason,Social suppor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3.
[2]戴维·波普诺; 李强等译. 社会学( 第十版)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3]甘小荣,赵玉,占斌,唐宏.不同监护类型儿童孤独感比较:社会支持的影响作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9,39(06):610-613.
[4]陈童. 单亲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负面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8.
[5]石闻达. 丧偶单亲家庭子女社会化障碍的个案研究[D].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
[6]王志成.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介入单亲家庭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的研究[D]. 2016.
[7]陈洁. 单亲家庭对社会支持的意义建构与选择性接受——基于一个单亲家庭的个案研究[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127-131.
[8]杨业. 提升单亲家庭儿童抗逆力的实务研究[D].苏州大学,2015.
[9]李艳芳. 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构建——以“护苗行动”关爱单亲家庭儿童义工服务项目为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3):32-33.
[10]汪涛,刘立祥.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困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09):69-70.
[11]王诗萌,方迎姣.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01):135-136.
[12]倪赤丹. 社会支持理论: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范式”[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3, 13(3):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