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娟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彭海中学
摘要:核心素养是能够促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的必备技能,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思想,还能提升学生文化内涵,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生存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将来走上社会后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效适应社会。然而,就当下教学情况来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教师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这一局面有待改善。在本文中,笔者就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有效展开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分享几点拙见。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一、对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集能力、品质、方法、思想、知识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学生想要获得终身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具备的内在素养和能力。简单地说,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就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能够适应社会、发挥自身价值、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与品质等。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以学生为本教学内涵的真正体现。经过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一般认定为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四个方面。
二、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采取读写结合教学法,增强学生语言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是核心素养明确提出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找到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切入点。第一,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基础知识,通过鉴赏、品味等方式将他人的语言表达技巧内化成自己的技能。第二,教师再指导学生去运用学到的语言表达技巧,让学生达到语言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总之,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我们可以先让学通过阅读积累语言知识,再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再指导学生去仿写、续写、扩写,以此促进学生吸收语言知识,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例如,在上《乡愁》这节课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去朗诵、鉴赏这首诗歌,说一说这首诗歌中的语言之美。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模仿诗歌写一段或几段话。仿写的优势在于:第一,学生在仿写之前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其中的语言规律,体会语言之美,其阅读深度得到增加。第二,在鉴赏和品味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升,而且掌握了他人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方法。第三,仿写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运用语言知识的过程。
(二)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包括两点,分别是审美鉴赏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新形势下,教师应当从这两点着手,将美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上,让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创设教学法,这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将其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对于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有积极作用。例如,在上范进中举这节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范进中举这个故事的情节进行梳理,并对这个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形象、性格等特点进行揣摩。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一边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一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范进丈人胡屠户来范进家道贺时候说的那句话:“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免得惹人笑话。”教师可以随机点名学生,让学生扮演胡屠户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找几个学生扮演,然后让其他学生根据扮演学生的表情、动作、语气以及自己对胡屠户性格的理解进行评价。同样,在扮演范进、邻居等角色时也是如此,让学生模拟角色,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合适的语气、表情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审美鉴赏能力也在无形之中有所提高。
(三)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传统初中语文课上,教师通常将知识提供给学生,学生机械地记忆、背诵,不仅学习浮于表面,而且个性化发展受到抑制,还会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应当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激活学生思维为目标优化教学方式。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教学法是一种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小组合作教学法的运用能够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民主化的氛围,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一起交流、互动,有助于拓宽视野、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实现学生的真正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而构建一个气氛活跃的课堂。
(四)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文化品质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都明白我们肩负这文化传承和理解的历史教学使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已经纳入到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连接点,完美融合,以此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使学生的文化品质得到培养。
(五)抒发情感的层次性
在进行语文学习之前,初中生就已经能够自发地进行情感的抒发了,这与他们从小的教育和培养方式有关。但是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老师更应从抒发情感的层次上进行引导,让同学们能够准确、合理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尽管在年龄阶段上,初中生接受的事物较少、社会经验也不足,对于很多情感的体会不能予以及时而又恰当的反馈,但这往往也是初中生的天真烂漫之处。他们的情感其实丰富而又多彩,只是缺乏合适的表达方式,又或者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的抒发渠道,因而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抒发上的特点,关注他们的情感,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兴趣,从个人的经历、体验出发,因材施教,切忌用呆滞的模式让学生去模仿情感的抒发。
(六)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初中生的思想具有自由跳脱的特点,不能将他们的表达仅仅局限在课文的阅读、背诵之上。新时代的语文老师,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在课堂外多组织文化活动,在大自然的背景衬托之下来激发同学们自我表达方式的创新。如在春天组织踏青活动,了解历代文人骚客在描写春天景象时的心理活动,如以景抒情,借景抒情等;在秋天组织班级登高,让他们直观地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感受、以此激发初中生在表达方式上的拓展。而在表达的时候,老师也要注意给初中生以适当的反馈,鼓励他们的同时,注意表达的规范性。
(七)深入生活学习语文
语文学习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我们在进行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过程中,要注意挖掘生活资源,整理和运用生活资源,运用观察和审美的眼光去面对生活,善于抒写生活中的美。我们都是生活中的一员,只有深入生活,充分利用生活的写作资源,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美文。当前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发掘生活素养。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的必然要求,是学生想要获得终身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具备的内在素养和能力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构建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推动学生长足发展,以培养和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努力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刘立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华夏教师,2020(14):15-16.
[2]林挺挺.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探究[J].求知导刊,2020(18):28-29.
[3]高翔宇.基于核心素养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J].华夏教师,2020(11):53-54.
[4]孙向红.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探略[J].大众标准化,2020(07):77-78.
[5]江萱.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0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