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理论探究 ——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颜潇潇
[导读] 语文教学是语言传播和发扬光大的重要途径,那么深层次的理论探索必不可少
        颜潇潇
        威海市文登技师学院

        摘要
        语文教学是语言传播和发扬光大的重要途径,那么深层次的理论探索必不可少,作为一种语言,必然存在某些逻辑与思维,本文旨在探索语文教学中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言 思维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教学,那么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主要有四个主要的观点。分别是: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
        语言先于思维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哲学家E.B.de Condillac。他得出的结论是: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没有语言的话,我们无法长时间的记住一件事情,因为我们所记住的事情是经过语言的加工,从而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程序在我们的脑海里存在。从我们的亲身经历中也能深刻的体会到,没有语言的话人类是无法进行思考的。我们所有的思考都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比如构思一片作文,我们需要考虑要写几部分,每一部分要包括什么内容等等,这整个过程中我们是必须应用到语言的。
        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J.Piaget。他主要通过分析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得出的结论。在婴儿出生9个月左右的时候,他们是没有语言的,但是已有了动作思维。比如,他们虽然不会说想要什么东西或者喜欢什么人,但是如果看到了他们喜欢的东西或者人,他们会做出向其靠近的动作。由此他得出思维是先于语言的。
        语言决定思维观点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为代表,而且这个假说是当今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中最具争议的一个。假说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语言相对论是说,一个人的思维完全是由母语决定的,因为他认识的事物和所处的环境全都是由母语编码的。语言相对论是说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如英美国家和中国思维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夸赞英美国家的人的时候,他们会回答谢谢,并且欣然接受你的夸赞。而中国人,在接受到夸赞的时候,一定会说,没有没有,你做的才是做好的等等。
        思维决定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前苏联学者L.Vygotsky.他通过对类人猿和人类婴儿的思维和有声语言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都有“前语言阶段”和“前思维阶段”,从而得出思维是先于语言而存在的。我国学者齐荣军还发现思维对语言的决定作用是表现在,有时候纯粹是为了交流的需要人们才用语言把思维表达出来。
        上述是语言学界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主要的观点,都是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得出来的。下面是我个人所理解的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首先,我觉得思维是先于语言的。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明显地体会到。

比如在1524米高的泰山上看到太阳冉冉升起,感受到了那种“一览众山小”气魄,看到太阳慢慢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仿佛照亮了世间的每个角落,照进了人的心里。那种美丽畅快的心情、感觉,会使人有一种写点什么东西的冲动。但是这个想法,这个冲动是没有语言参入其中的,只是一种思维的波动。有了这种想法,想要把它表达出来的时候,才借用文字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所以说思维是先于语言的。再者说,远古没有语言的时候,人们是很难记住一件事情很长时间的,因为没有语言。但是,人类为了记住一些事情,运用自己的思维创造出很多记事的方法。如人类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但是这个时期是没有语言的,由此也可以说,思维是先于语言的。
        再者,我觉得思维决定语言。世界上有很多种语言,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呢。我觉得是因为每个地区的人有不同的思维,因而创造出了不同的语言。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都像一幅画,是把事物的大体形状和轮廓画下来,来代表这一事物。这种直线的思维创造出了中国汉字的雏形,同时奠定了汉字是方块字的基础。再如由于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英语的我“I”永远是大写的。不同的环境及各种因素造就了人们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思维创造了不同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所以说,思维决定语言。
        思维与语言现今仍是一个无法缕清的关系,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每种观点都有道理。不过在现在看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相互合作相互存在的。
        思维与语言是相互作用相互存在的关系,由于语言的存在,并且对事物进行了编码,使得人类记住了越来越多的事物。同时也开发了人类的记忆能力,使人类记住了更多的东西。脑中有了事物的积累,就会引起人类的各种思考。同时在人们对语言的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由于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不够全面而引起的不便。由此人们会结合当地人们的习惯思考创造出更多的词汇或者语法。经过时间的筛选后,保留下来的就在语言系统中存在了。再者,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只要发展就会不断地有新的事物被发现或发明,这些新事物的命名同样是人们思考的结果。这说明,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相互存在的关系。比如我们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在下笔之前会思考它的思路。第一步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第二步……整个过程都是需要语言的,更不用说当我们下笔来具体写的时候了。所以说整个过程是思维和语言相互合作的。再比如当我们构思一幅画的时候,虽然说在构思的时候好像是没有用到语言的,因为只需要考虑它的布局就好。可是,每个布局后的意义是画家想要表达的具体的事物。而这个意义是画家在构思的过程中思考的,或者说画家是先思考了一幅画背后的意义然后才开始作画的。思维与语言相互合作相互存在。
        没有思维的语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它表达不了任何意思,也没有人会理解,这是种无用的输出。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被人们所知道的,只能存在自己的脑海里。同时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就算你的思考是多么伟大的发现,多么伟大的哲学,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也是无用的,没有价值的。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
        
        
        
        参考文献:
        向友明. 张兢田.语言学与语言教育【H】.同济大学学报,2009,(8).
        尹德谟.语言学与语言教育【H】.西华大学学报,200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