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徐柳洁
[导读]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
        徐柳洁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三甲中学   
        【摘要】: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资源,有意识地将德育融入知识传授的过程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单元主题;德育渗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见,语文教师肩负着“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挖掘文本,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明天的希望,所以说爱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这条基本线索。比如范仲淹先生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先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苏轼先生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些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爱国情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引导和催化,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再如《苏州园林》一文,作者介绍了苏州园林精美的建筑和布局,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风格,也体会到了“标本”二字的真正含义。《中国石拱桥》一文,介绍了石拱桥的特点,以及中国人民的智慧,学生在赞叹我国古代建筑的神奇和对敬佩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精神的同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
    二、整合资源,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语文学科不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T具,也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一门学科。部编版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好切人点。如学习《斑羚飞渡》时,抓住斑羚在面对种群灭绝的形势下,对“牺牲一半,保存一半的飞渡场面”加以讨论,让学生感受斑羚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优秀品质。

如讲《猫》一课时,我让学生分析作者对待三只猫的态度,并以“芙蓉鸟事件”为例,让学生进行“破案”,最终达成了一致共识:保护弱小,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再如《喂,出来》一文,通过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对“无底洞”的所作所为,以投进一颗石子开始,到同一颗石子飞出结束,学生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不仅增强了环保意识,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又如学习《老王》一文时,我从写作背景人手,让学生了解作者其人,再让学生从作者对待老王的态度方面分析,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怎样去尊重、关心他人以及如何平等待人,增强人道主义精神。然后让学生对老王形象地进行分析,感受劳动者质朴、善良、无私的美德,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三、活动渗透,激发道德情感
        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进行自我德育渗透,比如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和演绎,指导学生进行读后感的小练笔等,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更是语文单元主题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一种有效途径。众所周知,一节课所有的教学活动,完全是在40~45分钟的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知识的积淀,情感的分析、价值取向的判断,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或多或少地对教育教学的效果的实效性有一定的影响。相反,课外辅导恰恰弥补了这一遗缺,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那么多的限制,这样,教师就更容易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现有的知识储备,做到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就拿批阅作文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文,从另一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解,比如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性的评语,不断地引导,促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润物无声。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趣性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如利用一些特定的时令、节日等,举办诗歌朗诵比赛、习作竞赛、讲演赛、知识竞赛等。通过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素质,更能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同时,通过这样的比赛,学生让能力方面得到提高的同时,还能从精炼形象、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字文化中,使爱国主义情感得以激发。
         结束语: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征和优势,遵循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为学生创造进行德育学习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爱的激励和美的享受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达到“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淑红.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讨[J].学周刊,2017(8).
        [2]相霞.关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