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的“常”与变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 谢邦国1 周敏2
[导读] 天地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谢邦国1      周敏2
        四川省宜宾市三江学校1  四川省宜宾市育才中学2   四川省宜宾市  644000
        天地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人生有五道,即仁义礼智信;育人有五方,即德智体美劳。现代社会强调文理兼备,术业专攻,一个人要能在社会上立足,固然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但首先就必须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休养。义务教育语文作为学生从基础识字到进一步深造习文的过渡阶段,更有其至关重要的地位!故教书难,教语文科更难,教学生爱语文更难。当然,语文教学也不是天书学习,依然有其固有的方法。本文就简单从语文教学的“常”与“变”上谈一谈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
         一、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能力
         义务教育学生一般年龄为6到16岁之间,学生要经历两个好动与叛逆期,(第一好动期在8到10岁左右、第二期为13到16岁左右)对于客观事物的优劣、好坏,判断能力不强,同时,心理上容易与正常教育叛逆,对于父母、老师的教育,易生反抗心。之所以义务教育学生会出现难教的状况,原因在于:
         1.存在有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棍棒式、大喊大叫式、放任式、囚笼式等教育方式,让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学生觉得与家长之间无法沟通。
         2.存在部分老师总以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师道自比,与学生缺乏有效的、连动的沟通,对于学生的问题没有分析清楚,一棍子打翻一船人,部分学生对老师心理上存在反感。
         二、教师对于语文课堂的“常”的把握
         1.宁愿不上课,也绝不在课堂纪律糟糕的情况下上课。作为教师,课堂就是阵地,用句时髦点的话说叫“我的地盘我做主”。如果在自己的课堂,在自己的“地盘”都已经做不了主,任由学生东倒西歪,搞小动作的搞小动作,说话的说话,则这样的课堂根本就没有组织性。身为老师,如果对此视而无睹,放任自流,学生只会更加大胆,课堂上的老师将威信扫地,从此恐怕再也得不到学生应有的尊重。
         2.注重自身主导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新形式下对于教师的主导性地位给予了很多关注,新课改也明确要求教师须由过去“包办人”的角色走向“介绍人”角色,不能“乱点鸳鸯谱”,当然,也不能不点,但要注意把握一个“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样的语言序列形式的理解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绝不能把教师对于课文的理解作为一种标准贯彻执行,这样既措伤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的是学生的依赖性,以后无论大小问题,学生恐怕在心理上都将依赖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学校可以获得教师的帮助,走上社会独自面对又将怎么办呢?这样岂不是得不偿失吗?
         3.与其高高在上,不如俯而就之。

作为语文教师,绝不可总以为自己就是权威,其实,人无完人,对于语言知识,语言学专家尚不敢说自己的理解就一定到位,尤其是在各种手机APP、网络知识大行其道的今天,学生的知识面极度扩展,老师所谓的知识权威性早已极度缩减。作为老师,为何不可以听听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对于事物的态度。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让学生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避免因教师的高高在上而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二是可以倾听学生心中的声音,了解学生时时的想法与动向,及时与学生沟通,化解一些小矛盾,避免矛盾升级,造成不可收拾的下场。
         4.教学中紧抓文本,但又注重思维发散。不能死教书,更不可教死书,那样真的就是教书死了。现代社会,强调人的能力的活学活用,即头脑灵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让学生在学校、在课堂达到活学活用的思维。俗话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老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生将是一生的。有一个例子,一个教师几十年后退修了,学生的同学会再度邀请她,谈起当年的事来,还历历在目,学生们对于教师的慈爱、对于老师的严格,甚至对于一个同学因嘴里叼着白色蜡笔被检举抽烟而受罚都如数家珍,可见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之深,那恐怕是刻骨铭心的。而老师对于知识的活用,除了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风趣幽默,谈吐不俗以处,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外向性、发散性思维,这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教师对于“变”的取向
         1.教书要变,心态是关键。都二十一世纪了,若还像以前的老学究似的,抱着“秩秩斯干,悠悠南山”的老经来教育学生,学生恐怕多半要起反感之心。要“变”,变在心态,在心理上重视自己课堂的转变,并付诸实践,一次转变一点,一个月、一学期、一学年,转变的就将是很多。
         2.不妨科技一把。现代社会,知识膨胀,信息大爆炸,各种高新科技层出不穷,而其中的很多东西都已经常态化。就以手机短信而言,其中有很多幽默短信也可以用在语文课堂之上。例如,背古诗词,学生不愿意,不妨改一改,““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里一翻身,不知死多少。”虽然将孟浩然的《春晓》改得不成了样,但诙谐幽默,上课讲解之时用上一用,既得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消除学生课堂的疲劳,可谓一举两得。当然,这里活跃气氛也有两个禁忌:一是不能为活而活,即不能说上课不够活便故意制造些不着边际的东西,这样不仅于课堂不利,久而久之,老师也有态度之嫌;二是不能活而不收,须能放能收,该活时可以让学生大笑不断,但该收时必须能迅速收回,否则教室必将成为一锅粥,与其如此,倒不如不放得好。
         3.放放眼,看看世界。语文作为国学传统,很多东西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真正搞懂的,作为语文老师,不妨多学一学、多看一看。当然,“我身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之身逐无限知识,迨也。”身为语文老师,却不可有这种想法。一是终身学习早也植入人心,谁都知道,不学习,人就会落后;二是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语言文字在不同时期也会被赋予不同的辞情、色彩,不学习可能就会闹笑话;三是“艺多不压身”,多学一点对自己总是有好处的,不要当学生问到问题才一问三不知,才想起“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古言,那时悔之晚矣;四是对于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让学生也学着老师的样多学、多看。
         四、结语
         作为新世纪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教书不是我们的目的,为学生铺好跨向更高等学府的道路也不是目的,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品格才是我们的目的,故“药医不死病,德厚能为师”,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性格与品德的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