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由活动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动因及引导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田福春
[导读] 幼儿园里幼儿向老师告状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体现
        田福春
        重庆市奉节县永安幼儿园        404600
        摘要:幼儿园里幼儿向老师告状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体现,也是他们在成人的指导与帮助下学会互助,培养人际关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幼儿告状行为发生时,老师首先应分析幼儿告状的动因,结合找出的原因再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既有利于老师的教学活动,又能促使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自由活动 大班幼儿 告状行为 指导策略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的告状行为看似一件小事,实则反映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因此我们应该妥善处理,给予他们积极地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品质,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本研究对幼儿告状动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自由活动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典型表现
        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自我中心开始转变,学会关心同伴的情绪和需求,因此大班幼儿的告状不只是与自身有关,也开始关心同伴是否需要老师的帮助。
        2.大班幼儿认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等发展的局限性[1],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3.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活动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有关。对于大班段的幼儿而言,在自由活动中如果活动本身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会想办法跟老师互动,这一过程中就有涉及告状行为的发生。
        4.大班幼儿对于规则的维护意识强烈。只要谁在活动中违反了规则,幼儿就会及时上报老师。
        5.告状过程中幼儿总是先指出对方的错误,对自己的错误很少谈及甚至忽略不谈。
        二、自由活动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动因分析
        (一)自由活动中大班幼儿需要的规则及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一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有规则。针对大班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应遵守的规则及制度,首先老师要讲清楚自己的大规则;其次是幼儿要讲清楚自己的小规则;最后由老师和幼儿共同制定奖惩规则。只有在活动开始前就制定好规则,在活动过程中每人严格遵守,才能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也可以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
        (二)自由活动中影响大班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动因
        对于自由活动中影响大班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动因,我从教师、家长和幼儿自身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1.教师自身对自由活动理解的偏差
        老师们对于自由活动的理解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种是认为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多了一个“幼小衔接”的学习任务,为了更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与生活方式,他们会缩减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由此想要通过与老师互动度过这个时间;另一种则是认为自由活动就是幼儿自由发挥,老师没有提规则与要求,也没有参与幼儿的活动,在这样一个没有规则与制度的环境下,幼儿会困惑,因此老师身边常常会出现一些幼儿的身影,询问自己即将要进行的事情是否可以做。
        2.家长对幼儿解决问题的引导产生了偏差
        在家里,父母长辈对幼儿宠爱有加,有什么要求家里人都会尽力满足。但到幼儿园之后就不一样,幼儿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问题,家长担心幼儿遇到问题处理不好或是不能解决,于是就给幼儿灌输了“有事告诉老师,有事找老师帮忙”的思想,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以至于只要遇到点事情他们就会寻求老师的帮助。


        3.幼儿自身发展的影响
        结合我带领的大班幼儿观察记录案例,我将大班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分成了五大类别:
        (1)出于对规则的维护
        大班幼儿对于规则维护类的告状发生频数最多[2],认知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发展还不够完善,加上规则意识强,只要他们认为同伴的行为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影响,或是与制定的规则不相符时,就会告知老师以阻止同伴的行为。
        (2)借用教师的“权威”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这一类型的告状是由于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希望通过老师的帮助来阻止同伴的行为。
        (3)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
        这一类型的告状是由于幼儿自认为会受到伤害,但是又不能独立处理时,希望通过老师的帮助阻止同伴的行为。
        (4)寻求教师对自己的关注
        这一类型的告状是幼儿感觉自己被忽略,希望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老师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5)为了引起教师对同伴的注意,而引发的陈述行为
        这一类型的告状是幼儿作为第三方向老师陈述发生的事情,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帮助其他幼儿解决问题。
        三、自由活动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处理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里老师事情繁多,精力有限,所以有时面对幼儿的告状,老师会显得力不从心,束手无策。结合对幼儿在自由活动中产生告状行为的动因的分析,我将从教师指导策略和家庭指导策略两个大的方面提出我的指导建议。
        (一)教师指导策略
        1.教师根据幼儿的心理需求对环境做调整
        首先面对幼儿的告状,老师应先给自己三秒钟的思考时间,初步判断幼儿所控告事情的严重性,理清幼儿告状的心理需求,由此才能对幼儿的告状做出准确的回应。
        2.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引导
        我们应结合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指导,经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强,规则意识也逐步形成,并且这一阶段的幼儿创造欲望也比较强烈,他们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基于此特点老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引导幼儿:
        (1)给幼儿陈述事情的机会
        (2)面对告状的事情和幼儿一起分析原因
        (3)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4)老师与幼儿共同制定常规
        3.通过家园合作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
        《纲要》中也提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3]由此可见,教育幼儿是家园两方共同的责任,因此有效的交流、合作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老师分析幼儿告状的原因和动机之后,与家长沟通,做好分工。同时在家时家长可以通过亲子阅读,帮助幼儿了解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式既可以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减少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
        (二)家庭指导策略
        1.家长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育态度和理念
        现在的长辈都喜欢包办代替,正是由于对幼儿过度的保护和溺爱,促使幼儿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要剥夺幼儿思考与独立能力提升的机会,家长应该还幼儿一个自由,试着去解放幼儿,让他们在困难中磨练,在经验中成长。
        2.多给幼儿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
        家长对于幼儿的过度保护不但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反而阻碍了幼儿独立、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的为幼儿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做决定。
        总之,大班幼儿告状的背后都蕴含着幼儿的心理需求,展现着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因此老师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幼儿的告状问题,做到认真倾听,耐心引导,细心的处理,培养大班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也有助于大班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赵旭曼.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J].教育导刊,2012,(12)
[3]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