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素梅
泉州市德化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摘要:陶艺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对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抓住学前教育阶段,做好陶艺活动教育工作,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幼儿园都不重视陶艺活动,幼儿长期接触不到陶艺活动素材,导致幼儿的审美能力始终处于低下水平。因此对陶艺活动与幼儿审美能力之间的关系展开细致深入地分析探讨,并提出一系列建议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陶艺活动;幼儿;审美水平;提升
一、陶艺活动对幼儿审美水平提升的影响
(一)陶瓷活动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影响
学前阶段是幼儿审美水平提升的关键阶段,而陶瓷活动作为学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与幼儿审美水平的提高有着分不开的联系。幼儿的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很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举动,他们在观察或者制作一个事物时往往会最大限度地追求完美。例如小女孩在看到妈妈洗衣服时,也喜欢将自己的小手放到水中拍打,在妈妈没有洗完衣服的情况下,小女孩也不会轻易地离开,因为她想跟妈妈一样,把衣服“洗”干净。再比如,有的小男孩看到一座漂亮的房子或城堡时,会利用积木、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一个一模一样的房子,即便小男孩的手脚不是很灵活,材料不是很齐全,但是小男孩对于“美”的追求不亚于成年人。在陶瓷活动中,幼儿对色彩的认知是比较浅显的,教师可以给不同的颜色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让幼儿认识到“美”与“丑”,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二)陶艺活动对幼儿审美心理的影响
幼儿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虽然某些想象听起来不着边际,但这是幼儿追求美好事物的表现。在陶艺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幼儿的思维加以引导,让幼儿的想象力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陶艺活动中真正感受到美好的事物,以此激发幼儿的审美心理。例如在“小小城堡”陶艺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对幼儿的“城堡作品”加以评析,让幼儿观察其他同学的作品,发现自己作品的缺陷与不足,争取在下一次陶瓷活动中加以改正,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其审美心理也会越来越健全。在陶瓷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从而梳理幼儿的审美心理,让幼儿在思考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陶艺活动是幼儿认知美、了解美、感受美的过程,也是幼儿审美心理结构形成的重要契机。
(三)陶艺活动对幼儿审美情趣的影响
《学前教育纲要》明确指出: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审美情趣是幼儿的主观性活动,不同幼儿的审美情趣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与幼儿的生活环境、年龄、性别有着密切联系。在陶艺活动中,教师可以清晰地认知幼儿的审美特征,例如有的女孩喜欢颜色鲜艳的芭比娃娃,有的女孩喜欢清新简单的衣服,有的男孩喜欢外表硬朗的越野车等等。因此在陶艺活动中,教师要认同幼儿的审美情趣,对幼儿给予足够的尊重,让幼儿能够大胆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但是在另一方面,有的幼儿性格比较孤僻,喜欢暗色调的风格,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适当纠正幼儿的审美倾向,引导幼儿积极融入集体中,做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陶瓷作品,从而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升有的审美情趣。
二、在陶艺活动中提升幼儿审美水平的方法策略
(一)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时,不能依赖于陶艺活动本身,而应该利用陶艺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强化幼儿对美的体验和感受。首先,教师要使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思维空间,充分挖掘幼儿的审美潜力,例如在陶艺活动《太阳》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在太阳上面添加一些素材,有的幼儿在太阳上洒一些细小的沙土,使得太阳看起来像一个“大烧饼”,有的幼儿给太阳加上胡子、眉毛,使得太阳看起来像一个老爷爷,这样以来,幼儿的审美水平和想象能力会同步提高。然后,当幼儿的陶艺作品完成时,教师可以要求幼儿再想象一下,尽力把作品变得更完美一些,此时幼儿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有的幼儿会尽可能把“太阳”做的更圆一些,有的幼儿会将小火车做地更直一些,最终给老师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幼儿的审美能力也能够更上一层楼。
(二)创设多种多样的陶艺活动
幼儿非常喜欢接触新事物,只有不断创新设计出多种多样的陶艺活动,才能为陶艺活动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及审美水平。首先,教师要对现有的陶艺资源进行再开发再设计,给幼儿带来更好的体验感,对美好的事物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用橡皮泥捏成大大小小的圆球,让幼儿摆出不同的形状,有的幼儿将圆球穿起来,像一串糖葫芦;有的幼儿将圆球粘在一起,像一个“大桑葚”,各种各样的形状充斥在幼儿的周围,幼儿的审美水平也会潜移默化地提高。然后,教师可以在陶艺活动中添加一些辅助材料,例如花园中的泥土、路边的沙子都是陶艺活动的好材料,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将陶艺活动和实践生活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娱乐素材,还能够让幼儿认识到陶艺素材与生活息息相关,幼儿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陶艺活动,教师还需要鼓励幼儿利用这些陶艺素材制作出精美的造型,以此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拓展幼儿的视野
陶艺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带领幼儿走出课堂,见识到更多精美的陶艺作品。首先,教师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的陶艺师傅,给幼儿讲解一些精美的陶艺作品,详细剖析陶艺作品的美学特征,深入解读这些作品的制作方法,例如兵马俑、景德镇陶瓷、艺术蜡像等等,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拓宽幼儿的视野,让幼儿自由自在地翱翔在美丽的陶艺文化中,幼儿的审美能力也会逐步提高。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陶艺工坊、面人摊、蜡像馆、博物馆等,让幼儿充分认识到形式各异、多姿多彩的陶艺作品,并要求幼儿仿照陶艺作品,制作出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在此过程中,幼儿会逐渐认识到陶艺作品的美学特征,通过动手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总结
陶艺活动是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科学合理的陶艺活动不仅可以健全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陶艺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设多种多样的陶艺活动、拓展幼儿的视野,使得幼儿的审美能力更上一层楼,做一个人格健全、品行端正的优秀少儿。
参考文献
[1] 吴皓月. 陶艺活动中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策略初探[J]. 考试周刊, 2019 (12): 24.
[2] 吴西云. 在陶艺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研究[J]. 山西青年, 2019 (02): 20.
[3] 赵淑芳. 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意义及策略研究[J]. 课程教材研究, 2018 (01): 12.
作者简介:孙素梅(1986-11-03),女,汉族,籍贯:福建德化,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陶艺活动如何融合区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