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第三实验小学 274100
摘要:新课改的纵深推进,让更多教师开始关注教学创新问题,以期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他们喜欢数学,变得乐于思考、勇于探究。从而,增强小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他们就有创新能力,助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在使学生探索数学奥秘中,使他们具有核心素养。在此,笔者结合自身执教经验,浅议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引言:新课标指出“应注重提升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1]”。为此,教师不仅应具有教学总结能力,更需具有多元施教意识,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反应,适时给予他们教学引导,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具有探究学习意识。从而,化解机械教学问题,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能够有效运用相应的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更具学习的成就感,形成较为深刻的数学理解。
一、简析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
新课改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对于刚迈向系统性学习的小学生而言,有着一定的学习与理解难度。这便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的编制特点,重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高效获取知识,具有数学理解,能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其中,数学核心素养内容包括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以及推理能力。简单理解,数感便是应使小学生认识数量关系,运用正确、简便的方式展开数学运算,能够对运算结果做简要的说明,可以结合实际问题选择相应的算法等;符号感则是学生能够理解与运用符号、字母、图形等表述数量关系变化,认识不同数学符号所代表的意思,发展他们的转换思维;空间观念可视为几何思维,使学生区分多种图形,展开直观思考,能够较为精准、恰当的描述物体空间位置关系,体会几何图形变化;统计观念使学生能够有序进行数据的收集、运用、分析与整理,在数据运用中进行决策,说明相关问题,并可以提出自我质疑;应用意识便是学生可以提取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面对不同问题时,积极调取“知识库”中相关知识,化解并说明问题,具有实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需要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类、比较中展开数学猜想,并为了佐证自己的结论寻求相关的证据[3]。同时,还应条例清晰、有理有据的说明自身的思考过程,乐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他们具有对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必要性
(一)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
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关注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在充实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将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与提高。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更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习惯进行知识的定式讲授,即便引入创新教学模式,课堂的实质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被动学习状态中,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调动他们的探究学习意识,这样才能加深知识印象。为此,教师便需更加关注施教过程,化解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本班真实学情。
(二)有助于促进生本教学
重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教师形成生本意识。毕竟,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既十分基础,也具有智育启蒙作用,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立足于生本教育理念视阈下,关注分层施教、促进个性化引导,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升级,使他们具有数学思维,形成自学意识、应用能力、推理能力等。在构建高效课堂中,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使他们真正地成为数学教学的中心与主体[4]。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构建多元情境,培养数学素养
在低段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数感、符号感及推理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获得感,教师应重视对情境教学的运用。这样将有效降低知识学习难度,使学生具有数学思维,形成探究学习意识。例如:在《克与千克》的教学中,可以激趣导学的方式,引入生活化问题——教师准备做一些冬储咸菜,市场中的白菜零售1元/斤,20斤以上便为1元/公斤。在问题导入中,使学生认识斤、公斤与克、千克之间的关系,具有转化思维。在运用电子秤进行物品称重中,使学生感受到500克有多重,认识1千克=1000克=500(克)×2=1公斤=2斤,1000克也可写为1kg、1000g等。
(二)关注创新施教,增强空间观念
为了使学生具有空间观念,让他们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结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引入小组合作教学。在《观察物体(三)》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的展示教学,使学生感受当用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几何组合体时,不同位置的学生因视角不同,其所看到的图形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并促进学生展开合作学习,使其进行图形的摆放,立足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基于构建主义理论下,让学生在实践、观察、分析、想象、对比、猜想以及验证中,形成空间想象力与推理能力,让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经验。
(三)促进教学实践,培育统计观念
为了使学生感受数据统计的意义,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创新有关统计知识的教学内容。从而,在历经学习探索后,使高段小学生了解不同的统计方法,为说明问题,还应选择适宜的统计图进行数据展示。为此,教师可将其与分层施教融合,为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统计任务,如:“我班学生短跑测试情况”、“周末大家的休闲娱乐方式调查”、“我班学生的身高调查”等,使教学工作更具灵活性。在让学生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理、运用与分析中,具有统计观念。
(四)助力教学分享,增强思维能力
为了促进小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应重视日常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促进学习分享。不仅应加强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也需促进生生、学生与智能设备的互动,使优质教学经验、学习方法得以流动,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在《比例》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数形结合思维发展为切入点,使学生感受比例与百分数、分数等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区别。接着,可将其与《简易方程》知识内容结合,创新应用题出题方式,使学生展开课堂训练,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具有数学推理能力。从而,让学生具有应用与分享意识,从多角度看问题,以便使其充分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与抽象性。
四、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促进他们数学思维、应用观念、创新能力及推理能力等和谐、全面发展,需要教师摒弃满堂灌式授课模式,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5]。这便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的编制特点,渗透新课改理念,尊重并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使他们更加喜爱数学,能够领会学科内涵,具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应用实践等意识。在促进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中,使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于嘉文.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研究[D].沈阳大学,2018(6).
[2]熊丽.小学第二学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7(4).
[3]左姗姗.面向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D].扬州大学,2018(6).
[4]马露露.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以“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例[D].扬州大学,2018(6).
[5]殷春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以“数的运算”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