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渗透与运用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江增明
[导读] 转化型的思想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广泛的运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注意有意识的渗透培养。
        江增明
        安徽省南陵县弋江镇四连完小
        【摘要】 转化型的思想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广泛的运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注意有意识的渗透培养。针对小学生知识面窄,基础知识并不牢固的特点, 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创建新式课堂,使学生热爱数学学习,在运用知识中不断进步和提升。小学生能用头脑里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有效的转化,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转化思想 ;创新有效教学
        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 当原问题看来不可解时,你不要忘记人类的高明之处,就在迂回绕过不能直接克服的障碍,就在于能想出某个适当的辅助问题。”其实就是指转化。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小学数学的学习连贯性比较强,各个年级的知识点之间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知识点串成了知识线。通过6年的小学数学的学习,形成了知识网。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在进行知识联系的学习中,把线连接好,在不同年级里把他们的数学思维的能力进行提升。通过不断学习形成牢固的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高中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本文就小学数学转化思想的运用和渗透做几点讨论。
一、转化思想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必要性。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拿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个面积相等),让学生猜一猜,比一比,看看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学生通过观察、再合在一起比较,发现看不出来大小。这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可以活动的长方形,拉动后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看到图形转换过程。紧接着我问:“谁能通过刚才的演示,想出什么好办法,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呢?”思考片刻,其中一生说:“我觉得把凸出的部分剪下来补到凹下去的地方去, 会发现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大小没变。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已学过的长方形了”。学生顿时恍然大悟,简单的“割补”就把问题解决了。这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让他们通过剪,折、拼,求其面积。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脑、手、口,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很轻松的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重视学生经历对几何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里要求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阶段的教材安排了丰富的关于图形和几何的内容和素材。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属于直观的认识几何。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折纸,测量,作图,制作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猜想、发现并加以证明。从让学生在低年级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到高年级立体图形的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这样的认识与经验。其中转化,推理等思想的掌握可以让学生的空间观念达到一个新的飞跃,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转化思想提升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要经历一个“具体形象→典型表象→本质抽象”的复杂认识心理活动过程,才能渐渐的形成数学概念。 在教学不规则图形的体积时,怎样求出它的体积?它不能测量,这时就需要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 教学时,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提示学生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尝试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最后发现可以运用排水法测量出水果的体积。
        “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的分析能力。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体验了获取新知的快乐。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通过动手操作三张正方形的纸条,把它们平均折成2份、4份、8份,涂色的部分 ,用分数表示。接着放手让学生用画线段图、折圆等各种方法来探索。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利用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类比来推理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促进了学习的正迁移.,这样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也扩大了探究的范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为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练习题的设计紧扣重点,题型新颖、多样化。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的。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时,由于这两个面积单位比较大,不容易建立表象,而且学生生活中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一般是用来丈量大面积土地的。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让学生拿出尺合作测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再安排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测量、观察、讨论得到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的表象。再通过思维的转化迁移得出:1公顷就是100个这样大的正方形,1平方千米就是10000个这样大的正方形。通过操作,利用转换思维初步建立大面积单位概念。这样的课堂,学生非常感兴趣,并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三、在转化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教师一定要去注意调整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如何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教师一定要去注意调整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我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走进超市,去搜集可以用克和千克我单位的商品,做好信息交流。教师在教学时准备好苹果、食盐、白糖、钮扣等常见的物品,通过称重和学生掂量,知道一角硬币和一粒钮扣约重1克, 二袋食盐重1千克, 通过学生自己走进生活,寻找、发现、感知、体验中掌握了克、千克的概念。小学阶段数量关系应用题,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需要学生把相关题目中的条件以及数字转化为自己即将要运用到的公式当中去,也可以转化成利用线段图解决,通过转换思维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能力在转化思想的过程中都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告诉班级里的学生,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千万不可以读死书,在数学学习的阶段,要养成自己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四、转化思想提升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
        例如我们在教学《小数乘小数》时就要点拨转化方向,根据前面的所学知识,让学生猜测试着完成:2.4×0.8教学中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有针对性地展示部分同学的的计算结果。再通过比较、讨论、分析,特别是对错题的纠正,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如何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恰是学生的思维困惑处。
                   
        通过探索学生观察到因数里的小数的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感悟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了对这个算理理解,学生就会很快掌握了积里小数点的操作方法。这时候让学生归纳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其实这种——转化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无处不在。
        转化型的思想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广泛的运用,几何图形的教学,应用题、甚至计算等等都用到了转化思维,教师教学的时候也需要去注意有意识的渗透培养,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去提升学生转化思想的能力,其实际上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们在拿到题目时有变通的能力。信息的获取有着很大的敏感性,使得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花费更少的时间提升的更多。这要比单纯的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重要的多。

参考文献:
{1]刘珊丽. 例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J]. 师道:教研, 2018(4):1-1.
[2]桑建华. 创设有效的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管窥[J].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3):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