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连
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联合小学 510850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改善生活方式,还可以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小学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起点,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时期。在小学阶段,学生会受到环境和制度约束的熏陶。通过树立榜样,进行示范和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律感,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融合,形成教育协同作用,通过德育方式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引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许多父母的过度放纵导致学生养成许多不良行为。这是小学教育中的普遍问题。作为小学老师,有责任和义务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但也必须抓住机会。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初期。在其生长规律的影响下,它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教师提供正确德育培养,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维持环境,外部因素的内化有助于促进习惯的形成
环境是个不会说话的老师,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较长,除了校园独特的文化,例如良好的学术精神,学校的教学风格和学习方式外,课堂文化最接近学生,并且与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养成良好的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优化和改善的是教室环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组织和设计课堂环境,给学生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应充分利用每个空间,努力营造渗透教室特色的文化氛围。经过讨论布置,可以从各个细节体现德育教学,例如班级口号、班级规则、班级座右铭、班级精神等。希望每个学生都可以沉浸在课堂文化的深厚氛围中,逐渐养成学习和生活的良好习惯,并自觉保持。
2.制度约束,指导规范行为和习惯的纠正
如果教师想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根据班级特点建立行为规则,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制定行为准则时,教师应注意行为准则的易用性和执行性。行为规则应尽可能与学生的情况相近,并且不应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反叛心理。阅读“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和各种学校要求,并根据班级特点,完成并制定班级规则,包括文明的礼节、学习、出勤、卫生标准,并进行适当的奖惩。学生将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助于学生积极遵守法规,以确保行为准则的实用性。老师的行为准则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反思,积极参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实现整体发展[1]。
3.树立榜样,示范并引导行为习惯的养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鼓励和称赞是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和课堂管理中,教师必须知道如何利用榜样的力量为学生建立基准,并鼓励学生模仿和学习,以养成在学生之间相互冲动下的良好学生行为习惯。因此,班主任要有榜样意识,要严于律己,行事为人,树立榜样。从思想道德、教学态度、工作方式、言语举止、精神视野等方面,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信守诺言、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例如,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我将根据学生每月的表现来选拔杰出的带头人,并对这些被选拔的带头人进行奖励。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和称赞这些学生继续保持和努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其他学生学习和模仿,并努力做到下一次自己成为带头人。通过选择具有不同行为和习惯的带头人,学生可以关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这将在课堂上形成健康的竞赛,以鼓励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共同前进。
4.自律和自我检查,巩固情感经验形成行为和习惯
学校纪律的课堂规则通过“他律”手段支配小学生的行为。“他律”只能约束学生行为,而不能从很笨上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的最基本方法是教他们“自律”。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的个人行为进行评估和反思的过程。这意味着学生对自我评估和对各种素质发展的反思有积极的要求,不同于每个学期的学生评价系统,自我评价使得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发展行为习惯时提出自己的目标和自我激励。让学生乐于尊重纪律,与教师合作,为集体服务,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2]。
5.家庭学校融合,共同努力养成行为习惯
在养成良好的学生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老师和父母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父母起着更大的作用。家庭学校整合必须首先建立一种机制,在老师和家长之间交换信息,例如电话沟通,通过微信联系,与家长会面和其他形式。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流动信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力,加强对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监督教育,使行为规范化,有利于促进良好的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结:总体而言,如果想要通过德育教学养成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就必须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接触与合作,展一系列全面的教育活动,严格规范学生,鼓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自律自省,从而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拉新.浅析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23.
[2]魏宇金.加强德育工作狠抓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