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
禹城市张庄镇明德小学 251208
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悄然而至,信息技术已被应用于很多领域。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虽说素质教育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但应试教育的影响还非常大,仍有很多老师带着功利性去传授知识,用学习成绩去衡量学生。要改变这一现状,老师就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摆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课堂导入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在小学课堂中最主要的知识呈现方式就是多媒体,老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丰富的数学世界,让学生在数学世界中感受到更有魔力的数学知识。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也能够更有兴趣和动力,将乏味的数学知识点变成有趣且新鲜的数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让课堂的效率可以更高效的呈现。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过程中,可以在课程的开始就利用多媒体,和学生找到一个学校操场式样的正方形,并且先给学生创造一个疑问的情境,可以询问学生操场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操场的周长应该怎么样计算,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的思维,在这样的情境下进行合理的思考,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出这节课关于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容。老师还可以问一问学生,如果让他们进行操场的测量,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测量。在这些疑问提出之后,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思考过后主动的举手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放一些充满激情的音乐,让学生在叙述数学答案的时候能够充满动力和激情。并且在学生回答过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翻看一下这节课的相关内容,之后通过多媒体将这些答案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刚才自己的讲解与多媒体中的答案进行对照,看看自己有哪些考虑的还是不周到。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脑海中可以有一定的情境支持,并且能够从这种情境当中有目的性的去思考,这样能够让数学课堂的效率可以进一步的提高,也能够帮助老师整理接下来需要讲解的数学内容,这样双重配合下课堂就会以一种更好的效果呈现出来。
二、具体化阐述相应的数学知识
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更清晰且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有些知识是不能够想象出来的,并且学生在想象的时候会出现一些知识上的差错,所以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知识,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呈现出来,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或者是视频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比如说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圆柱和圆锥的一些构造学生单单靠想象是很难非常清晰的想象出来,那么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呈现出来,这种呈现方式,学生一眼就能够清晰明了。所以这样的多媒体教学会促进课程更加高效地发展,还有一些动态的数学知识,也可以利用多媒体非常直观的展示出来。
三、资源导入法
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要达到最好的效果,需要老师从信息技术的特性入手,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完成课堂导入环节,以此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网络资源。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这些资源都能在恰当的时间发挥自己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负数”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吐鲁番的最低海拔是多少吗?”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然后,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当场查询吐鲁番的资料,回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负数到底是什么?如何表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才能学得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有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生爱学、乐学。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分一分》”课题时,我用电子白板逐一展示《西游记》中孙悟空和猪八戒平均分4个、2个、1个桃子的画面,边展示边讲述,学生面前呈现出一个鲜活的故事情境,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去观察、思考每次怎么分,分的结果怎样?从而一步步进入怎么用分数表示平均分的结果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了解、认识分数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简化教学重点难点,巩固学生知识体系
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巨大的表现力以及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能够极大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将各类抽象的事物以及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些优势作用的基础上,对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直观展示和详细讲解,使学生在化抽象为具体的过程中更为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达到化难为易的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知识体系得以不断巩固和完善。
例如,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为例,鉴于这两种图形是立体图形,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尚未完全确立,难以全面、深入认识立体图形的构成。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形式将这两种立体图形的展开面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并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立体图形是如何对应的,使学生清晰认识到立体图形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认识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此,便将教学中重难点知识以清晰、直观的形式呈现了出来,达到了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目标,使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得以不断优化和完善。
六、建立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观察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不难发现,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为了转变这种局面,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归纳和整理,从而逐步形成完整的教学资源库,而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下载教学资源并在课下自主观看和学习,从而有效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缺憾,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以及重复利用。
例如,完成“圆柱与圆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课件、习题资源等内容上传到班级的网络交流平台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行下载,并利用电脑、智能手机等各种电子设备进行反复观看。在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利用网络交流手段随时与学生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课后学习效果。如此,便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后学习素材和资源库,使学生多样化的认知和学习需求得到了满足,对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构建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贺喜.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02):115.
[2]赵晓燕.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考[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四[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2.
[3]胡兰珍.浅析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活跃[J].东西南北:教育,2016
[4]赵江波.浅析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祖国:建设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