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进生活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杨永健
[导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大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程度,将普通的生活情境尽可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去
        杨永健
        安徽阜阳开发区申寨小学: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大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程度,将普通的生活情境尽可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数学不仅有着严谨的逻辑性还有着浓厚的生活性,数学的教学环节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于我们实际的生活。小学数学以简化复杂的计算过程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宗旨。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其原型依托,由此不难看出小学阶段的数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为促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不但要适时的融合生活原型,还要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思索:在现场教学中如何巧妙的与生活问题进行联系?怎样使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探究并发现生活中潜在的数学现象?如何才能使小学阶段的低龄学生,合理依据已有的小学数学理论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何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通过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适时引导学生利用现存的知识经验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不仅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的问题,还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甚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让学生更加主动的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可谓是一举多得。怎么操作才能实现这一预期效果呢?下面我将通过实际案例来一一佐证:
一、将实际生活道具带到课堂中去
        新课标曾明确的指出,有实际现实意义的教学内容才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师日常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实际生活是密切关联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时,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本身的学习特点作为教学的重点而非传统的教科书,在实际教学时不应被呆板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要随机应变、优化教学环节。比如在三年级上册数学时、分、秒教学环节,可以借助现实生活中的道具——钟表来辅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单位进制转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钟表演示分针、时针、秒针各走一圈所对应的是多长时间,以及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的变换、分针转动一周时针的变换,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抽象知识。在学生初步掌握该环节的基础知识后,依据平时的上学、放学时间点,让孩子试着把手中钟表的指针拨动到相应位置上去。这样一来可以强化学生对时、分、秒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如在进行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借助学生对厘米、米这些基础概念的把握,进一步引入平方这一概念,但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反而会容易混淆两者。如果在讲授这一环节时引入生活实际案例,这个问题就将不攻自破。比如在讲解1平方厘米究竟是多大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手指盖的大小进行理解。在讲解1平方分米时可以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掌,通过实际的体验更容易理解这三者的差别。在讲解1平方米大小时,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来进一步了解1平方米究竟是多大。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校园中存在的数学现象
        校园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地方之一,教师要善于利用现有的良好教学素材,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难点。比如在里程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容易混淆其概念,尤其是牵扯到计算多地之间的距离时,比如已知南州——温海的航程为268千米,南州——西凉的航程为638千米,求温海——西凉的航程?这时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同学会不假思索的回答是638千米,如何帮助这类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知识点呢?我突发奇想,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中电瓶车和汽车上的表盘,来进一步明了里程表的概念。于是我将这一节的教学地点放在了校园里。

果然,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基础薄弱学生的困惑,而且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尽头,教学结束之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没想到数学课还能这样上!真是太有趣了。”这一举措取得初步成效,极大的鼓舞了我将数学融入生活的决心。于是,在进行长度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把数学课变成了一节别具一格的体育课,学生们在我的带领下,走进了操场,他们成群结队的走进操场,经过有序的分工,他们拿起测量工具,操场上的体育器材设备、领奖台、花坛四周、篮球架,都成为了他们测量的对象。
        不难发现的是,我们的校园里包含了很多数学知识,至于如何很好的将这些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一起?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去探究摸索了。一旦应用合理,学生的专注力和学习效果将有很大的一个突破。同时,也会让学生对数学认识的更加全面和充分,让学生不那么抵触数学,体会到数学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是那么的遥远。
三、在实践中找到数学的踪影
        美国的现代教育学者——杜威主张生活教育理论,在他看来教育即是我们现实的生活,生活本位论也曾指出,教育目的应该与教育者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要密切教学活动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找规律》这一节内容的教学开始之前,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合理利用课外时间去调查生活中存在哪些规律?学生兴致勃勃的去完成这项任务,通过学生们的实践调查,得出了花坛里的花盆是按照一定顺序摆放的、家里毛巾上图案的排列顺序也是有规律的、十二生肖,鼠、牛、虎、兔十二个轮过去,就是一组。学生们络绎不绝、争先恐后的汇报自己的调查成果,那一瞬间他们对数学不再畏惧!除此之外,我平常还鼓励他们,多留心观察生活,多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每周开展一次的数学兴趣小组,是他们展示自己收获的最好时机。一旦有新的发现,大家会聚在一起探讨其合理性与科学性。
四、将数学与其他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常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任何学科都不是单独的个体,学科之间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将数学教学融入实际生活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疏远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果能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比如:语文、美术、体育、手工等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相信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分数大小的过程中,穿插入《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唐僧给三个徒弟分西瓜,第一次分给猪八戒1/2,他不满意,觉得自己吃亏,第二次分给猪八戒1/6,他却很开心,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以这个小故事作为背景,进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彻底理解分数比较大小的关键之处在哪。
        在讲到对称这一章节时,在课前充分预习该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给孩子们上一节带有数学性质的美术课,让孩子们拿出画笔、画纸去画一些具有对称性的图像。甚至还可以在其中穿插加入手工课,让孩子们借助小剪刀,将相关图形剪下来后折一折,观察左右或者上下两边是否能够重合,教师再在这个基础上讲解对称的定义,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结论是否合理。
        总而言之,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吃透相关专业论知识,更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留心生活中的细节,慢慢的实践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长此以往,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相信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带动下也会养成一种善于观察、理性思考的好习惯。这种好习惯会促使他们用数学的逻辑性去解决问题;用数学的严谨性去面对生活;用数学的灵动性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用数学的理性思维去辩证的看待问题。这无论是对学生们今后初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还是对他们今后成长的帮助都是不可估量的。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我们培养的才是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不是应付应试教育的学习机器。同仁们,未来让我们一起朝着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方向不断努力吧!以上仅是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个人见解,或许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期待教育行业的同仁们能给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