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润斌 张志明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龙感湖中心学校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方向性教育,对青少年成长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在当下,农村中小学德育和智育很难得到均衡、协调发展,德智失衡已成为普遍存在并严重影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现象。笔者不揣浅陋,就农村中小学德育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旨在抛砖引玉,以让更多的人关心、重视这一问题。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的困境
对于家长而言,迫于子女就业的压力,只希望自己的子女学习好、成绩好,将来能考取一个好的高中,进而能考取一所好大学,顺利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鲤鱼跃龙门,光宗耀祖;至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则无暇顾及,甚至可以忽略。
对于学生而言,因为年龄小,阅历少,极易受到家长、社会的影响,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对于老师的说教——特别是思想品德方面的——往往认为是多此一举,不能引起重视。
对于教师而言,因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很难量化、评价,加之升学率方面的考量,因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职称的评定,主要考查的还是教师的教学业绩;由此造成教师在学生德育工作上动力不足。
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因为要面对来自于家长、社会中考、高考的压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学生文化成绩的提高上面;另一方面,因为近年来学生校内外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迫于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压力,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抓学生安全上面。此外,德育工作是一个育人的工作,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它的成效很难像教学成绩一样在短期内显现出来,因而学校管理者一直视德育为务虚的工作,不大重视德育。
由此观之,德育工作在农村中小学里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地位很尴尬。
二、农村中小学走出德育困境的途径
农村中小学要想走出德育的困境,窃以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端正思想,提高认识
首先,校长和普通教师都要认识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始终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方向。这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有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无论是校长还是普通教师,要端正思想,明确教育目的,认识德育的意义:
(1)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
对于青少年来说,德育需要与理智需要、审美需要一样,是他们的人生基本需要。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及满足的方式和类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成年后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素养,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程度和社会性接纳程度,决定了他们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够满足、引导和提升他们的道德需要,为他们的道德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拥有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有尊严的幸福的人生。
(3)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各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并为青少年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
我们一线教师更要懂得,德育与文化知识的教育不是对立的。德育工作做得好,开展其他工作则会事半功倍;即便是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磨刀”也能不误“砍柴工”。同时,我们教师还应该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让家长朋友明白“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的道理,让家长朋友明白德育的重要性。
因此,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是农村中小学走出德育困境的前提。
2、注重培训,打造团队
为抓好德育工作,学校应该打造班主任和教师团队。
毋庸赘言,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学校政教处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的执行者和主力军。
学校应该挑选德才兼备、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实际工作中,囿于师资力量的紧缺,有的学校校长抱着“捡到篮里的都是菜”的想法,只管班主任岗上有人顶着就行,不去考虑其教育经验和教育效果,实为对学校工作、对学生的极不负责。面对班主任人选紧缺局面,学校要转变思想,勇于创新。一是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二是可以实行导师制,安排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对新班主任就行传帮带;三是积极举办讲座,对班主任及有意向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或培养对象进行培训。
此外,科任教师作为学校中的一员,也肩负着“传道、受业、解惑”、教书育人的重任,理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有义务,有责任培训他们,以加强科任教师德育的课堂渗透力,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学校要通过校本培训,铸师魂、炼师能、扬师德,激励教师做智慧的启发者,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以崇高的理想引导学生,以健全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宽广的胸怀善待学生,以渊博的知识赢得学生,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让德育有力度。
3、整合力量,挖掘资源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也不是封闭的,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远大于学校的教育。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切忌沦为空洞的说教,应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参照“就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德育以一种鲜活的状态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亲切感,让德育有温度。为此,农村中小学可以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一是让德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和渗透,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在各学科教学中,广大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制定并体现学科德育目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做到细、实、活。如文字学科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思想品德渗透,理科教师应教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劳技学科的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勤俭朴素、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艺术学科的教师应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心灵,体育学科的教师应培养学生守纪、团结、互助、机智、果断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是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班级、校园、家庭和社会上正面或反面的德育素材,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及假丑恶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美的品质。
三是利用好各类社会资源,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让德育与社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让德育有厚度。
4、循序渐进,建立体系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德育工作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规律,要适应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要坚持分层次、有步骤地正面引导。
作为德育工作主力军的班主任,应在学校政教处的指导下,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结合法制教育、禁毒禁赌教育、国防教育、人口与环境教育、现代公民教育、安全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制一个德育话题图谱,构建一个德育内容体系,让德育有广度;再利用班会时间,适时、有序地推进本班的德育工作,并做好相应的德育工作记载。
5、转变观念,完善评价
德育是一个浩大的、琐碎的、隐性的工作。它对学生的影响或许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才能显现出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也就很难对教师的德育工作作出及时的、恰如其分的评价。特别是在升学率占舆论主导的今天,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职称评审挂钩,并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兴衰和发展。因此,从校长到普通教师,似乎更愿意把时间用在文化知识的教学上,于不自觉中加剧了德智失衡,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好在国家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并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进行了集中论述,明确提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强调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对学校、教师、学生、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要改,坚决改变简单以分数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体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必将有利于农村中小学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综上所述,只要与时俱进,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变评价机制,让德育富有力度、温度、厚度和广度,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