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艺术处理的常用方法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丁克涵
[导读] 同样一首钢琴曲,有的人弹出来十分动听
        丁克涵
        深圳市福田区梅林中学
        摘要:同样一首钢琴曲,有的人弹出来十分动听,有的人弹出来却没有味道。要弹好一首钢琴曲,除了演奏者本人的音乐感觉外,重要的是要学会对音乐作品进行艺术处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
关键词:音乐 作品 艺术处理  方法
        对音乐作品进行艺术处理涉及的面很广,艺术处理的深度也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希望每一位学习者在研究音乐作品的艺术处理时,应反复地、仔细地、准确地去阅读乐谱,分析乐曲,从中了解特定作品的特殊音乐语言所表达的特定内涵。
        一、充分注意乐谱上各种符号及速度、力度、表情术语的识别和运用
        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正确的艺术处理,在学习一首乐曲之初就要认真地对乐谱上出现的各种符号及速度、力度、表情术语进行识别和研究。一般在乐曲、乐章或乐段的开头,乐谱的左上方都标有音乐术语,如柔板、小行板、活泼的小快板、庄严的行板、轻松的行板等等。这些术语既是对乐曲、乐章或乐段演奏速度的指示,也具有解释乐曲、乐章或乐段音乐性质的意义。准确而熟练地识别这些术语对于演奏者来说十分重要,否则就无法把握整个乐曲、乐章或乐段的情绪和性格。
        在钢琴学习的初、中级阶段,乐谱上出现的音乐术语大致可分为三类,即速度术语、力度术语和表情术语。速度是音乐的生命,同一首音乐作品用完全不同的速度演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本来热情奔放的乐曲可以变得沉重而悲壮,本来抒情优美的片段会变得活泼而轻快。因此正确把握速度是演奏好每一首乐曲的基本保证。力度术语与表情术语是演奏者解释音乐、对乐曲进行艺术处理的重要依据。音乐进行中的抑扬顿挫、强弱起伏首先要看力度术语及表情术语。在识别和应用力度术语、表情术语时,既要研究术语本身的含义,又要注意前后上下术语之间的关系。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在演奏7与^时并无明显的层次感,只是略有强弱区别而已。初学者从一开始接触力度术语时,就应当在脑海中建立起相对的层次概念。在实际运用时特别要注意该术语前的力度术语。比如力度层次中出现的#是在^的力度范围内做突强,而7力度层次中出现的#则是在7的力度范围内做突强。不问青红皂白,看见#就来一个有力的突强,会破坏整个音乐的进行。应当说,在乐曲中出现的#并不是单纯的力度符号,而是一种音乐表达的语气。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艺术处理时,除了充分注意各种速度、力度、表情术语外,还应当认真研究各种音乐符号的真正含义。比如,在乐谱上出现的相当多的连线,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对奏法的要求。连线常常与音乐语言中的句法、语气有关,而句法、语气是表现音乐内容的重要一环。
        二、对音乐作品曲式结构分析解剖,达到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在初步了解乐曲的全貌后,需要对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解剖。好比将已盖建好的楼房拆散开来进行研究,然后再组装起来一进行二度创作。这项工作的进行应当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程度较深,有一定音乐理论基础的学生,不仅要对作品的曲式结构加以分析,还应对作品的织体框架、旋律走势、节奏动力、调式、调性、和声结构等一一加以把握。而对于年龄幼小、程度较浅的学习者,至少要将作品的分段、分句、声部进行等问题搞清楚。只有实现了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把握,才能进而对作品加以艺术处理。
        以贺绿汀的《摇篮曲》为例,演奏者必须通过分析把握以下几点:
        1.乐曲结构为A+B+A+尾声(属于单三部曲式)。
        2.A段由两个大句子构成,乐句由动机发展为抒情的歌谣,第一句落在bb(f小调下属音),第二句落在f(主音),固定的伴奏音型,奏出了摇篮曲的特点。
        3.B段的核心材料来源于A段,由f小调开始转入bA大调,再以下行模进回到f小调的下属音bb,进入A段再现,B段形成了较为动感的对比。


        4.尾声由f小调转入bA大调结束,给人以更加安静稳定(入睡)之感。
        5.乐曲基本织体是四声部主调音乐,演奏时必须分清旋律与伴奏,对主次声部作不同的音色、力度控制。
        对于大型作品如奏鸣曲、协奏曲等,必须作总体的曲式结构分析。如以奏鸣曲式写成的乐章,要在分清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几大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主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的结构特点,调式、调性的转换,展开部素材的来源等问题,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
        三、对乐曲或乐段的开头、结尾及高潮作总体的布局和具体的处理
        每首乐曲或每个乐段都有开头、结尾和高潮,演奏者要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把握,作出总体的布局和具体的处理。
        仍以贺绿汀的《摇篮曲》为例,乐曲由三个段落加尾声构成,其中A段完整地出现两次。因此,可以说A段在全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把A段弹好了,摇篮曲就完成了一大半,而A段也是乐曲主要音乐形象的构成部分。根据我们对《摇篮曲》A段旋律线条与伴奏音型的分析,从塑造音乐形象的需要出发,该乐段的开头应当平淡而安详地进入,右手高声部的歌谣曲调在中声部固定伴奏音型的烘托下亲切地哼唱。构成A段的两个大乐句都有一次小高潮,相比之下,更应着重于接近乐段结尾前的高潮;而乐段的结尾为了给B段的情绪转换作准备,应略作渐慢。
        再以贝多芬的小品《献给爱丽丝》为例,这首由五个段落构成的回旋曲式作品,有些学生弹起来不是平铺直叙、毫无韵味,就是激情有余,处理过火。这首乐曲的一、三、五段都由一个主题贯穿,篇幅略有变化,音乐圣洁而高雅,乐曲开头如果按原速进入,既显得平淡无味,又容易给人粗鲁、唐突之感。如以适度的放慢、弱起,渐渐进入速度,反觉得十分自然、高雅。乐曲的结尾也要以渐慢渐弱作结束,最后的和弦音要小心地控制好手指,让音乐再次回到平静之中。而全曲的高潮应当安排在C段(第四段),这里是作曲家通过含蓄的方式所展现的内心激情。如果将C段处理得过快、过分激动,就会有违作者的本意。
        四、根据音乐进行的一般规律进行再加工的常用手法
        在读谱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一大段音乐没有任何音乐术语或表情记号,有的时候一段音乐从头到尾只用一个力度记号。当然,这一段音乐绝不可能不作表情处理,也不可能从头到尾一样强弱。当谱面没有具体明确的指示时,就需要演奏者根据音乐进行的一般规律再加工。
        五、对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或地区)、不同作曲家作品的特殊处理
        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音乐流派、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及不同作曲家作品的特殊音乐处理是一个内容庞大而复杂的问题,涉及音乐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风格特征;涉及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特性;涉及不同作曲家和同一作曲家不同创作时期的创作特点以及每一首具体作品所采用的特定音乐语言等等,归纳起来也就是音乐作品处理中的风格问题。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问题是演奏者的根本性任务,否则就会导致演奏的失败。对于风格的把握,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既要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的原则,又要重视长期的积累。
        对于音乐作品的艺术处理有许多事情要做,要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流派、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及不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要了解具体某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意图、有关作曲家的生平历史、创作特点等等。但真正能找到音乐作品的正确内涵,作出艺术处理恰如其分的答案,只有细致地研究乐曲本身。因为作曲家在写作时已将他所感受到的一切、要表达的一切全部都蕴藏在作品之中了,所以只有作品本身才能给演奏者提供演奏特定作品所需要的特殊启示。
        参考文献:
        1.米若川.艺术高职钢琴演奏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以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演奏方向为例[J].黄河之声,2017(21):55-58.
        2.杨崇军.钢琴音乐舞台运用与艺术场景塑造[J].艺术评鉴,2018(04):64-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