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生活激发情感——探究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施荣华
[导读] 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施荣华
        福建省平潭城中小学     福建平潭    350400
        [摘要]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与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出发,将美术欣赏教学与生活连接,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展开美术欣赏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想象力,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活;情感;美术欣赏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欣赏课程要有所优化与创新,如何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成为小学美术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美术教学领域没有统一教学共识,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学要求不断尝试,通过教学经验判断与专业技能判断哪些内容需要带领学生重点欣赏,哪些内容可以一带而过,还要培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进行完成自主欣赏,提高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以此,教师可以尝试将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
一、基于生活认知提升美术欣赏教学质量
        美术欣赏教学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展开,生活能够为美术欣赏提供海量素材,美术教师要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以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美术欣赏学习的优质条件,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例如,在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中,当教师在讲授《中国扇子》一课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特点,如果教师单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扇子的图片,会有一定的距离感,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教师可以让学生找找自己家里的扇子,然后带到课堂中,让学生为大家讲讲扇子上面的图案,一同观察扇子的构成部件。有的学生带来了旅游时购买的画有人物、风景的扇子,每个画面里都蕴含了一段故事,还有的学生带来了诸葛亮用的鹅毛扇,还有的同学带来了祖父编制的蒲扇,各种各样的扇子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相比于单纯的在课堂中欣赏图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美术课堂的热情,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连接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术与艺术,提升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与体会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审美态度[1]。
二、与生活连接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
        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逆反心理初见端倪,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单纯以理论知识内容展开教学,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连接实际生活。例如,在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中,当教师在讲授《竹》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学生的性格与品性会受家庭情况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介绍作品背后蕴含的深刻内涵。竹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品格的象征,中国画家基本都会画竹,古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通过带领学生欣赏《墨竹图》、《兰石图》等作品,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中国文人画家以画为载体表达个人志愿的美术题材。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视频图片中了解生活中与竹相关的画或工艺品,激发学生动手创作的情感,此时有的学生会选择临摹竹相关的美术作品,还有的学生会选择动手制作工艺品,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竹蕴含的精神传递给学生[2]。
三、利用情感深入欣赏
        情感因素在生活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能够对人形成多方面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够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有效提升美术教学效率。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利用各种元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元素是学获得各种认识与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只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认知才能让学生获得健全的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其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与情感活动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容易忽略教学过程中与教学方式中的情感因素,最终容易造成课堂内容空洞,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3]。

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因素,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调动自身的情感因素。从而通过美术欣赏课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是当前优化艺术教学的有效途径。如何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计划。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欣赏的每幅美术作品都蕴含了情感因素,优秀的美术作品必然是情感的载体,寄托了画家的情感,并且能够带动欣赏者的情感。以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在《徐悲鸿与奔马》一课中,教师先要为学生介绍马,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马的认识与感受,为学生展示徐悲鸿的《奔马》、《马群》等作品,让学生谈谈徐悲鸿画下的马都是怎样的体态,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马的气势与激昂的精神,从中能够感受到画家徐悲鸿通过画马传递的情感,并让学生尝试体会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徐悲鸿曾经说过“我画马,其实也牵着思想的马。只要出笔,就会情动于衷”,每一幅美术作品都会有不同的欣赏者,每个欣赏者的个人经验与审美角度不同,最终得到的体会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美术欣赏者通过对美术作品内涵的品味,能够得出不同的体会与感受。美术作品自身发挥出情感载体的作用,为美术欣赏课堂中学生与美术作者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了情感沟通纽带[4]。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能够被作品自身的情感所打动,吸引学生由作品联系到背后的创作者,从而对作者的艺术思想与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由此一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深化了学生对作品内涵的了解。例如,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齐白石的美术作品,齐白石的作品中有很多是描写乡村事物的,这与其在乡村的成长经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的素材是激发画家创作的重要因素,其美术作品《横行到几时一铁吾将军》是一幅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其讽刺对象是抗战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宣铁吾,通过描写螃蟹的横行来讽刺其霸道。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能够了解到齐白石画家本人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性格特点,由此一来,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其美术作品的内涵,这也体现了美术作品中蕴含情感的作用与价值。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美术作品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以生活的视角分析,势必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学生的欣赏效果,提升美术教学质量与效率[5]。
四、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因素
        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学生具备社会大众的普遍情感,能够对美、丑、善、恶有所感知与区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受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因素影响。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单纯是培养学生掌握某一技能,而是要起到激发学生情感、唤醒学生潜在动力的作用。只有与实际生活相连,激发学生情感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由于小学生在课堂中缺乏自制力,有必要通过吸引学生兴趣,调动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有必要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达到激发学生审美水平的目的。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品传递的情感信息与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从而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到美术欣赏课堂中,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都将转入到自身的记忆中,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有必要将美术欣赏与实际生活连接在一起,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化美术欣赏教学,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对美术作品有深层次的认知与体会。例如,在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中,当教师在讲授《西湖十景》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游玩西湖的经历,谈谈对西湖十景的欣赏体会,从中感受西湖的文化内涵与秀美景色。经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临摹中,并且能够提升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要引导学生对每件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欣赏与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连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美术欣赏课堂中投入更多的情感,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参与到美术课堂中,透过美术作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美术欣赏教学离不开生活与情感的辅助,教师在课堂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提升美术欣赏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薄欣欣.增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J].中国农村教育,2020(12):60-61.
[2]潘兴亚.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欣赏课程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134-135.
[3]李丽娟.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152-153.
[4]孟新国.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的新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8(20):154.
[5]李筱.小学美术欣赏课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106.
[6]崔嫱.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6(24):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