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立德树人理念之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周继专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达效程度是教育评估的根本标准
        周继专
        福建省福清东张中学 福建 福州350305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达效程度是教育评估的根本标准,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仍存在着一些实效问题,比如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功利,课堂的评价体系滞后等不足,究其原因在于高中政治教学理念、定位、方式较为滞后,重智育轻德育的功利教育的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中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的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路径探索。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立德树人;路径探索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简称思政课)阐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思想的常识教育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讲好高中思政课,引导高中学生扣好人生关键扣子,是每位高中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高中思政课的教学想要从源头解决相关的问题,就需要高中思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模式,满足我国教育事业提出来的新要求。利用思政课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渗透,提升学生的认同感,从而提高高中思政课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成。
一、当前高中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本质,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身心血脉中。为此,强化思想道德认识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前提。
(一)道德情感方面
        现如今,大部分的高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都比较溺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往往比较冷漠自私,觉得自己的父母和教师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没有感恩之心。另外,由于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社会中的人首先关注的就是自己的利益,高中生往往受这一观念的影响,社会责任感较弱,这点在学校的活动中就有所体现。比如,有部分高中生觉得担任班级的干部,从事公益活动等事务,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趋利性结果导致部分高中生有意避开公共服务性杂务,甚至于漠不关心,常常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缺乏团结协作的意识[1]。
(二)道德认知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网络上充斥着良莠不齐的信息,高中生缺乏分辨的能力,很容易受到影响,被一些不良的思想道德观念蒙住了双眼,推崇“我的地盘我做主”,甚至开始走上错路。另外,以往的教学走的是应试教育的道路,学校的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往往缺乏思想政治的站位认识,将思政课纯粹学科化,应试功利性锐化,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很难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虽然,随着学科综合素养要求的不断推进,国家社会学校愈发重视思政课的立德树人教育功效,但是,高中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和所期望的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的路径
高中阶段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奠基。为此,要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探寻立德树人实践的路径,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重视教育主体,强化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强化立德树人教育,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要突出教育主体意识,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对于高中生来说,在思政课上不仅要学习相关的知识,还需要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受到思政课的熏陶。在以往的高中思政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导,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常常是一节课从头讲到尾,高中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所以,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教育,从而强化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高中思政教师在平时也要更细心观察学生的优点,思政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之处。比如,班级里有一位同学,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学习能力低于正常水平,但是,这位同学却非常的单纯,特别喜欢帮助同学。因此,思政教师便可以利用上课的时间表扬这位同学的优良品质,通过树立典型榜样,让学生明白,原来在学校不是只有学习成绩好才会受到表扬,好的品德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在学校除了学习的任务,还需要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这样,才能促进高中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在以后走向社会之后,更好的立足于社会[2]。
(二)立足实践,增强参与实践能力
强化立德树人教育,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要突出实践意识,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高中思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高中生的实践培养,以确保教育适应社会的需求。高中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寻找思想道德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实践的过程中让思想政治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高中思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的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还可以多组织一些关于道德教育的活动,比如“最美的逆行者”、“讲述身边普通人的不普通故事”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完善评价体系,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
        强化立德树人教育,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高中思政课的评价体系对于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具体的改进方法如下:思政课的评价体系需要呈现出多元化的原则,评价方式不仅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是思政课上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同学间的互相交流中可以及时的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行自我调整,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高中的道德修养的提升。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不断的提升自信心,能有效的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有效的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效率。所以说,只有完善好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体系,才能有效的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3]。
结语
        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教师需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个素养”,注意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及时的完成角色的转变,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立德树人教育进程。
        
参考文献:
[1]孙静.基于立德树人下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育人有效性的探讨[J].卷宗,2020,10(6):265.
[2]尹飘萍.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育人实效性分析[J].科学咨询,2019,(43):174.
[3]唐东宁.高中思想政治课实现立德树人与学科核心素养统一的实践探索[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5):143-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