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张艳 邱桃林
[导读] 授课老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
        张艳 邱桃林
        重庆市云阳县养鹿初级中学,重庆 404512
        摘要:授课老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养成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盲从,而是要维持积极探究的态度,敢于接受批评和质疑。所以,本文针对初中历史授课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学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
1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意义
1.1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作为其学习能力,学生只有灵活运用学习技巧才能学会知识,所以要不断将其学习能力提高。针对其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其主要包含学生自身的注意力以及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灵活性等能力,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则是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维持非常高的专注力,同时还可以得到很大的成就感,使其思维方面更加活跃,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会不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需要将其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可以更积极且主动的去对待问题,并且能够自主去反思,遇到问题过程中能够做出正确选择,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品质。相反,若学生并不具备这种思维能力,通常都会走向两个极端。
1.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革新能力
        当今社会上任何一点的进步都是以质疑作为基础,而质疑也是学生开展创新的一个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授课老师的教学目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要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并且帮助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探究设计方式,并且还会具备一些思维能力,同时有非常好的创新以及批判精神。因此,授课老师若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常常指引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很大程度上更有利于其打开新世界大门,同时还可以帮助其批判性思维以及革新思维的发展。所谓的创新思维,则是发现事物新的特征以及其实质性,在确定论当中可以发现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因素,并且对其提出自己的质疑,同时还要不断进行创新,若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就不会轻易发现其中出现的问题,更别提创新。
1.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
        如今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知识产生和传播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在这样的状况下,每个人所获得的信息量都非常庞大。除了有丰富多彩的报纸杂志以及书籍以外,还有很多信息技术比较成熟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速度,因此,信息和知识的高低不齐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若不具备批判性思维,一定无法对信息的有效性开展科学筛选。在目前时代影响下,想要立足于当今社会就一定要拥有独特见解,可以更精准的去甄别和评价信息,由此若离开批判性思维则举步维艰。
1.4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批判性思维作为学生完善自身人格的实际表现,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思维才不会出现盲目跟从的情况,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使学生解析问题过程中更具有说服力,很大程度上能够加强及自信息以及学习的信心。如果学生学会了使用这种思维,利用审视的眼光来对待问题,解析问题,并且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可以树立正确的三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其人格。
2探究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对策
2.1夯实基础知识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内容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少不了知识的积累,同时也离不开授课老师的正确引导。因此需要明确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工作,并且将其出发点作为基础内容,只有不断丰富和扎实历史基础知识,才可以更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相反,如果与基础的历史知识相脱节,那么学生个人批判性思维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发展。由此,对其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历史知识,将此作为基础开展,这样学生才可以独立自主的去处理和思考问题。然而,想要将基础知识夯实,就少不了老师的讲述,在历史课堂授课过程中,老师的讲述在课堂上占据很大一部分时间,这是由于历史这种自然学科中,教学的逻辑性和推理性特点都非常明显,因此,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要多多来往,并且有关的历史学科知识很多都是由相关历史事件所组成,老师的讲述就显得格外重要。授课老师传授知识过程中需要强调基础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这就需要老师将历史概念要讲清楚,使其能够更清楚明了的掌握历史实质性,把握住教科书内有关内容,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积极的去思考和判断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授课老师在传授有关历史概念期间,需深层次的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了解,清楚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对策相适应的方式,并且从学生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历史有关问题,使其对历史这门学科提起兴趣,并且可以更深层次的挖掘其对历史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潜能。
2.2优化问题设计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
设计问题过程中需要不断将其进行优化,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推动其在学习期间进行有效思考。授课老师在此期间通过灵活且丰富的课堂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其思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兴趣,从而可以引发其疑问。在这样的状况下,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能依次训练这方面水平,优良的问题需要跟学生知识有一定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任职期间具备一定挑战性,勇于自主思考问题获得答案。老师在设计问题期间需要掌握适当性,所提出来的问题不仅要有效,还要具备有序性,有序的问题需要切实学生的认知能力,或根据学生个人兴趣进行设计。最多的都是以学生本身认知能力和知识背景开展设计,使用这样的设计很大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探究欲望。与此同时,运用这样的方法也可以了解到其学习价值。授课老师传授知识过程中,需要跟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创建出一定历史情怀来拓展学生思维,然后结合学生具体活动情况来设计问题,使其能够自主对问题开展更深入的思考,这样还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获得思维启发。
2.3合理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课堂讨论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启发,找出问题根源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核心作用是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几点。在上课之前,老师应该写一个学生的演讲提纲,并确保他们在下一堂课之前掌握要点。在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教师积极耐心地引导学生,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发表意见。从本质上讲,有些科目并不要求学生提前准备,但如果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就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比如在讲授“文革”教学内容时,由于很多学生对这些内容的了解相对较少,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安排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课后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并通过口述历史等方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
3结语
总之,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有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中学教师应进一步通过巩固基础知识、优化问题设计、有效利用课堂讨论来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婷婷.高中历史探究教学中“问题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李军志.浅析高中近现代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养成[D].首都师范大学,2014.
[3]马文军.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9,(11):68-69.
[4]黄腾.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江西教育,2019,(33):3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