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娟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沙坪镇沙坪中学,湖北 咸宁 437500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基础的语法内容,并能够简单地用英文进行沟通。随着教育方式的改革,课堂中的授课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教师开始在课上尝试不同的授课方式,文章主要探究如何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由此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这一能力能够体现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能够引导初中生更好地发展,老师决定通过在课上渗透核心素养以培养初中生的英语专业技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单纯地认为这门学科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而是要在应用的基础上感受个人思维的发展与变化,从而找到学科中存在的规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布置多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受英语这门课程的应用价值,在多样的氛围中引导他们主动参与阅读等相关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一、明确英语教学目标,提升对英语教学质量
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教学目的就是英语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核心素养下的英语教学工作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工作需要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策略。由于初中英语教学的知识点比较多,包括学生掌握单词、运用单词写作、英语语句的语法等,这样老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平常情况下,老师需要以提升英语词汇的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这样就可以指导学生为以后的英语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Unit 1《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这篇文章阅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要注重学生对于词汇的拼写和阅读水平的提升,要重视阅读教学中词汇的掌握的重要作用。这篇文章中,老师就可以将课文中的词汇进行总结,然后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词汇的组成方式,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理解,从而可以对文章有更好地认识。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学习,学生就可以掌握英语阅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随着词汇量的增加以及学习经验的成熟,就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二、注重创设合理的阅读教学情境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环节中,将核心素养理念有效融入其中,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注重在此环节中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多媒体以及讲故事以及做游戏的方式进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when is your birthday?》教学环节中,在课前的导入阶段,注重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通过互相询问生日日期的方式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在交流的环节中注意观察同学的情感,教师可在黑板上挂一幅自制的能反映出各个月份的大挂历,一边指着每个月份一边介绍或播放课件,让学生边看边听介绍;“This is January?This is February”。并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多读几遍,并指派学生进行模仿:“My birthday is..”,随即进行对话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当中,同桌之间联系对话:“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在此环节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用自己的姓名、年龄以及出生日期进行对话联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三、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英语阅读本来就在语法方面让学生很难理解,再加上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更是让学生无法提起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将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局部的学习结合起来,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对学生不要吝啬鼓励。在教学中,设置合适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刻进行提问,对每位学生的回答都尽量能有示意,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信心增强。例如,在教 “Unit 5 China and the world”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内容与图片的结合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思维,以图片为开头,慢慢的将内容讲解给学生。在讲解“What grand building!”时可以根据教材设置问题:“What a magnificent building!”其中的Grand与magnificent的意思进行对比讲解,通过课本中的单词来拓展出新的单词,让学生能够将宏伟这个单词引到更多同意的单词上,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积累单词,更好的进行阅读理解。
结束语;教师应当在课上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及时地强调课上开展这样活动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在思路的引导中落实阅读能力的培养,从活动的环节中渗透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由此完善素质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谢萌.初中英语深度阅读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陈喜.英语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