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应用教学资源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水红莲
[导读] 近日,笔者参加了小学数学示范课研讨工作,其中的几个教学片段始终萦绕在心头
        水红莲
        安徽省芜湖市清水小学  安徽  芜湖 241121
        近日,笔者参加了小学数学示范课研讨工作,其中的几个教学片段始终萦绕在心头,让我不得不思忖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合理应用教学资源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尊重教材,深入理解课本情境图的编写意图
        【片段再现】教材第三册p72页《6的乘法口诀》导入环节。
        ——教师出示情境图:课件依次出现三个神奇小宝贝,带来了三个气球。第一个气球上标了6,第二个气球上标了12,第三个气球上标了18……师:猜一猜,又来一个气球,你知道是什么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第一个气球是1个6,第2个是2个6,第3个是3个6,所以第4个气球是4个6,4个6就是24。师:再猜,第5个气球呢?生:5个6就是五六三十。教师随后出示点子图:你能分别圈一圈1个6、2个6、3个6------吗?
        【学习思考】教师为什么要改变课本中的“青蛙贴画”情境?
        教材引用了“有多少张贴画”作为情境导入,接着将“贴画图”变成“点子图”,再讨论“几个6”的意义,最后编写“6的乘法口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教材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征,完整地体现了 “实物——表象——抽象”的认知过程。而这位教师自主改变了教材情境,用呈现“气球数字”来导入新课。殊不知,气球本身是具体的实物,但是气球上的数却是抽象的,用气球上的“数”导入新课,只是复习前面学过的“1、2、3、4、5乘6”的旧知,但它与 “点子图”的教学无法链接起来,因为“点子图”是实物(如贴画或气球)的表象,是连接实物和抽象的桥梁。所以,这样改变教材例题的情境在求新求变中忽视了遵循学生的认知基本规律,是不可取的。
        【教学建议】在理解课程教材情境导入意图的基础上求变求新。
        教材情境在没有明显失误的前提下,教师不必过分追求新奇,重点还是要放在“6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和“6分别乘6、7、8、9”的口诀编写这两个教学重点上。
        当然,教学者也可以借助时空的变化,依据地域特色改变实物的名称,如北方的糖葫芦6个为一串、庆祝元旦的气球6个为一组……等等;也有的教师渗透估算知识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比如:出示没有排列规律的青蛙贴画。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张?接着,让这些青蛙贴画站成6个一排的队形,再说一说有多少张……这些策略和方法都是对课程教材中的情境图有着更有意义的延伸。
        二、注重操作,不可放大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作用
        【片段再现】教材第十一册P78页《搭一搭》“试搭环节”。
        ——老师灵活运用多媒体白板教学。出示一个平面图:师:从正面可以看到这个图形,现在有5个小方块,可以怎样搭?学生自己动手用学具在桌面上尝试搭一搭后,交流汇报。生1:在第一个小方块的前面平放1个。生2:在第二个小方块的前面平放1个。……老师利用白板技术,在白板的右边先做好5个三维空间的小方块。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拖移小方块搭成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生3:在第一个小方块的后面平放1个。生4:也可以放在第二个,或者第三个后面。

老师又小心地将第5个立体方块拖移到后面,但是由于白板是平面,所以当小方块放到后面时,难以辨识,学生的脸上写满了担心,生怕老师拖移不到位,一个劲儿地鼓励老师:快了,快了……
        【学习思考】教师为什么不让学生实体操作呢?
        第一个教学步骤是根据立体图画出平面图,第二个教学步骤是根据平面图搭出立体图。本片段是第二个步骤的第一个“学生试搭”环节。学生通过“想象——试搭——观察——验证”这样的认知规律,不断自我调整,不断探求新法,在操作中发现“搭”立体图形和“画”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这种空间能力必须直接从“搭”的感知中获得理性的概括才有价值,才能升华。这位教师只是让学生“搭”了,没有借助学生的作品和他们共同探究“为什么这样搭,还可以怎样搭”,只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设计了“搭”方块的过程,让学生“看”老师用图像来搭图形,而且,这种多媒体演示无法完成三个维度的直接“观察”和“验证”环节,尤其从左侧面观察想象难得更高。所以,这种利用了多媒体技术而忽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过程的教学设计值得商榷。
        【教学建议】实体操作是多媒体课件教学无法替代的。
        多媒体技术资源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样,它也成为了我们课堂教学的宠儿。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它并不是万能的,由于它的可视性和表象性的限制而无法代替学生实体操作过程,我们一定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放手让学生实际操作,切身体验感知过程,帮助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有其它一些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如:用量角器量角、用小棒演示退位减法……等等。
        像《搭一搭》中用5个方块搭成不同的立体图形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适当将方块做成棱长为10厘米的教具,并分别染成五种颜色(或标上序号)。在学生自己尝试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上讲台操作,师生或者生生合作演示,当然没有必要展示各种可能情况,有些形状可以适时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空间思维构建。
        三、关注过程,充分发掘学具操作的阶段感悟
        【片段再现】教材第十一册《圆的认识》P2“圆规画圆”。
        ——新课伊始,学生非常激动。看着新书,玩着学具,许多同学还忙着用圆规在桌面上、书面上、草稿纸上画着圆,他们全然不顾老师暗示和焦急的眼神------过了好一会儿,在老师的提示下,同学们收起了圆规,放下双手,教室里慢慢安静了下来。教师开始提问上课: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
        ------教学过程在进行大约20分钟后,开始画圆。师:你能想办法画一个圆吗?生(急忙地):用圆规来画。老师望着学生,见没有人再回答,有点着急。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慢慢地):还可以用硬币等圆形物体来画。
        【学习思考】教师能否先让学生尝试画圆,再在认识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规范画圆?
        如何充分发挥圆规学具的作用,调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兴趣,我们是否也可以做一些这样的尝试:先实践,后理论,再实践。既然学生喜欢圆规,喜欢动手,不如就让学生自主地大胆地画圆,可以肯定,由于认知起点的限制,许多学生画出的圆在大小、形状、美观上不容乐观,但把这个最原始的感性困惑作为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对圆的探求欲望:为什么画得不好看?圆来自哪里?圆有哪些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指导学生画圆时,学生的理性思考价值远远超过教师指导学生画圆。
        【教学建议】充分尊重学生使用学具的心理历程。
        我们与其在新课开始控制学生的操作使用愿望,不如让学生先感知这些学具的简单用法,以问导学,以学促教,在经过一段真实的学习历程后,再来正确规范使用学具,提高学生的再认识,以达到学无止境的认知感悟,这是可以尝试的。比如:利用圆规可以画一个较小的圆而不能画足球场中间的圆、利用直角三角板的特征导入三角形内角和、让学生撕三角形三个内角在量角器上拼成一个平角、借助计数器在不同数位拨同样多的珠子比较大小……等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理性认知的前奏,我们的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可放手做一些尝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