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选选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274300)
摘要: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在我国只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主要集中于学历教育类型学校内开展,职业院校开展较少,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将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是培育大国工匠精神和优秀技能人才的重要课程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工匠精神
随着“职教二十条”的逐步深化推进,职业学校教育快速发展,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并没有随之快速提升和发展。
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本课题组通过梳理文献,结合课题前期调研,探究国内职业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困境。
1.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
通识教育自古有之,但具体阐述至今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比较公认的便是通识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人格健全、思想独立、知识丰富,情操高尚、情感健康的社会人。
通识教育开始于1920年的哥伦比亚大学,后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级名校在其本科生教育中均开始尝试开设并逐渐占据显著地位的通识教育课程。国内开展通识教育较晚,且对通识教育至今也未达成共识,更主要的也是集中在一些学历教育体系中,且与专业教育之间纷争不已,更是一度形成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态势。目前国内开展通识教育较好的仍然是高等普通学历教育,如南京大学的大理科通识教育和应用文科通识教育模式、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等等。国内开展通识教育的职业教育较少,更是主要集中在专业教育的基础这一地位上展开教学。总体而言,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比较成功的案例并不多[1]。
本课题组认为对于通识教育而言,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与专业教育齐头并进,建立校内不同专业的通识课程体系应当取中西之精华,融古今之特色,汇文理之广博,开阔学生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培育专业创新思维。
2.通识教育课程的模式与特点
2.1服务于专业课程
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准确,优势突出,专业课占据重要地位是职业教育的广泛共识,可依据因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和地区变化等需求而有所变动,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专业教育虽有阐述上的差异,但无质的区别[2]。通过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力,提高职业教育素养实现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当然,也不能忽略的是部分职业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形式仍主要局限于思想政治课、外语、文学修养、学生社团等,要么弄不清通识课程的课程定位或课程定位太低,多处于边缘地位,最终沦为课程体系中的鸡肋,流于形式。
2.2注重跨学科的教育内容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复合型技能人才除去职业技能的硬件要求,还需职业文化与人文素质等软件方面的要求。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基本过去,更多需要的是反思型或创新型的技能人才,而反思或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需要多学科知识的铺垫,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融合多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来支撑的。
2.3注意通识教育的本土化建设
国内教育通识教育的思想自古就有,但现代通识教育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开于美国,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代表的国外高校[3、4],在通识教育的发展上有了重要的收获,加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探索和建设迫在眉睫。
但纯粹的舶来品并议定适合本地区的企业实际、职业教育特点等,建构本校的通识教育体系或提升本校教师的通识教育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技能都需要我们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对待西方的研究成果和构建模式。尤其是近年来课程改革概念的提出,对通识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与发展
3.1重视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
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清晰,实现途径多样,可依据因社会发展、个体发展和文化传承等需求,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也需要进一步发展细化[5、6]。一方面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个体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注重职业教育素养的具体化,如生活素养、文化素养、心理素养等。高职院校应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结合自身办学优势,精准定位,及时更新人才战略发展目标。
3.2注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搭建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复合型技能人才除去职业技能的硬件要求,还需职业文化与人文素质等软件方面的要求。其中职业文化和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融合创新出专项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配合, 三者协同发展,同向同行,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点。
3.3提高通识教育师资建设
教育是教育者的艺术,加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师资力量任重道远。通过企业实践、专项培训、职业教育教育技能等方式方法,提升教师的通识教育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技能,对于提升教师的师德,强化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与事业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7、8]。另外,还可以通过健全绩效评价体系,鼓励专业教师开展通识教育教学甚至是专职通识教育工作,通过在考核方面倾斜,增加绩效奖励等方式方法充分调动通识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提升课程改革的创新水平,拓宽课程思政的施展途径。
3.4 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习平台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除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应积极利用网络教学空间,帮助学生培养和提升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构建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利用智慧校园等平台,实现全校、全专业覆盖的通识课程教育及学习模式,拓展通识课程教育实践方式。
4 结论
大国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非“一家”独大能实现的。需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课程思政等等各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巨大合力。职业院校应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注重教师队伍的建立及学习平台的搭建,不断改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学生素养。这样才能一方面帮助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真理,培育人文精神,兼容内外优秀文化,不断开创职业的未来,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璐.高职人文通识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364-366.
[2]聂保平.通识教育面临的共性问题与现实使命[J].南京社会科学,2020(11):141-147.
[3]李娟.技工院校学生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的提升路径[J].中国培训,2020(11):49-50.
[4]徐建新.职业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台湾明新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1):177-178.
[5]王侦,金伟林,任本燕.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0(20):30-31.
[6]杨晓燕,肖文.试论建设中国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J].西部学刊,2020(19):120-124.
[7]郭菁华.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56.
[8]谭宗颖,王颖,陶斯宇.中美代表性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J].科学与社会,2020,10(03):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