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霞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511510)
【摘 要】心理健康对学生综合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依据与抓手,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要进行改革,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与成才。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职;改革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承担着课程育人的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传递心理健康知识的第一输送窗口,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极其关键。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而这些人才如果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将无法胜任工作、生活带来的责任和压力,也无法实现可持续的职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改革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国家与社会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推动职业教育向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位不准确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教育模式过程中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处于“消防员”的角色,即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集中在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针对有心理行为的学生,这大大缩小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范围。但是实际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为重要的目标是预防为主,塑造“00后”高职学生健康心理,培养其健康人格,激发其发展潜能。通过提高“0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来减少其心理问题与思想动摇的出现。让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自己解决轻度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并在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变严重时会去主动向老师求助。
(二)教材与高职大学生特点及专业存在偏离
市面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大多有本科化倾向,不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缺乏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分析,忽略对高职学生心理实际承受力和心理需求的调查。同时,教材缺乏系统性、实践性,教材内容以理论为主,不同专业所用的教材相同。教材形态单一,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主要是采用理论授课的形式,这种形式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用性。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缺乏实际体验,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少教师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授课。然而“00后”高职学生的兴趣集中时间短,一开始多媒体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了几次课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又会转移到课堂外,老师在后半段的教学效果往往下降得快。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思路
(一)编制适合“00后”学生特点的讲义?
根据高职培养人才的要求和“00后”学生特点,分阶段、分层次编写课程讲义。讲义内容要通俗易懂,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如大一课程偏重与新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等,大二侧重于顶岗实习的心理健康教育,大三着重强调就业与心理健康,从而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引起共鸣,让学生切实感觉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针对自己的课程,对自己成长发展很重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以生为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工具,只有推进教材改革,丰富教学资源,才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高质量发展。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对四川省其他高职院校的相关教材进行调研,对教材的使用度、可行度、可信度等进行比较,选择最适合本院学生的教材。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需求、心理状态以及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调查,选择或者编写更适合该年级、该专业学生的教材,以此满足教学需求。利用人工智能、信息化平台等新媒体、新技术,打造拼图式、手册式、游戏通关式电子教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建设共建、共享,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可以吸纳更加全面、更加多样的心理健康知识。
(三)丰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形式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以及自我反省的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而,在课程设置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包括理论课和实训课。理论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大纲,如心理健康标准、常见的高职心理障碍及调试方式等等;在实训课程中,任课老师需要指导学生围绕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或问题设计若干项目的活动情景,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情景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此外,还要构建“2+1”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种模式是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补充。利用三种教育模式的特点,结合“00后”高职学生的特点,做好第一课堂的课堂设计,实现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有效结合;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如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建立贴近学生实际的网络平台,如网络咨询热线、QQ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于学生的高职三年,并在学习、生活中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激发其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体和国家、社会都有积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实践中,要结合实际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及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将育智与育德相统一、育人与育心相结合,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心理品质上的作用,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促进高职院校育人育心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雷永汉,刘佳.个人社会化理论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2):32-34.
[2]蔡瑞雪.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6):57-59.
[3]夏涓艺,贺娟,蒲蕾.“三教”改革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0):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