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歌唱”模块实施要点及课例评析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黄文峰
[导读] 歌唱是人类最本能、最喜闻乐见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
        黄文峰
        深圳市福田区梅林中学  
        摘要:歌唱是人类最本能、最喜闻乐见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高中音乐课“歌唱”模块的设置,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最本能、最喜好、最容易表现的音乐学习需求。相对于其他模块来说,歌唱更具有普及性强、成本低、见效快等优点,必然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音乐首选课之一。
关键词:高中 歌唱 模块 实施要点 课例评析
        高中“歌唱”课既不同于高校的声乐课,又有别于过去的唱歌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本能的“唱歌”喜好转向较科学而规范的“歌唱”训练中,用健康的审美意识规范自己的歌唱实践,培养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该模块教学中,既要注意不能按照专业声乐课的教学要求,又不能沿袭唱歌课的教学模式,因为两者都与课标的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既要对照课标精神,也要根据各校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
        一、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歌唱”模块的内容标准
        (1)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感受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积极参与合唱、重唱、独唱等实践活动。
        (2)学习并逐步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圆润的音色以及清晰的咬字吐字,进行富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歌唱。
        (3)在合唱中,注意倾听各声部的声音,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并对指挥的动作作出敏锐的反应。
        (4)重视合唱曲目的积累,本模块一般应排练合唱曲3~5首。
(5)在重唱中,能够独立承担一个声部的演唱任务,并能做到与其他声部默契、和谐。
        (6)在独唱中,能够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题材及风格,并能依据自己的声音特点,自信地、有表现地歌唱。
        (7)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乐谱学唱歌曲。
        (8)利用民间音乐资源,组织学生进行采风活动,采集并学唱优秀的民间歌曲。
        二、“歌唱”模块的实施要点
        1.把握课程定位,以合唱教学为主
        高中"歌唱"课既不是专业教育中的声乐课,也不是普及教育中的唱歌课,而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激发和提高学生歌唱的兴趣与愿望;其次要让学生在掌握相关声乐知识的同时感受和体验声音美,享受和创造声音美;最后要通过歌唱实践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素养,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高中新课程的“歌唱”模块教学中,要求将多声部合唱教学置于整个歌唱教学的首要位置。但学生演唱水平参差不齐,不一定能马上进入多声部歌唱,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造多种条件,使学生顺利进入多声部歌唱状态中。例如,当学生唱一个声部时,教师可唱另一个声部应和,逐渐培养声部感觉;即便是单声部的练习,教师也应尽量加上辅助的声部,树立学生的多声部音乐概念。另外,尽量选择可构成二部、三部的旋律进行教学。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主旋律的前提下,教师再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卡农练习。从两个声部到三个声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生就能自如地进人合唱的状态了。课程开始时,还可拆分为男生班、女生班,唱两到三个声部,学期即将结束时,用4~5周的时间进行混声的排练。包括发声技巧、音乐表现力、有自信地歌唱等都要循序渐进,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
        2.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作品
        “歌唱”模块应注重培养、发展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了解一些歌唱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歌唱技能技巧。开始阶段,可选择一批音域不宽、结构简单、演唱难度不大的歌曲作为具有训练与表演双重价值的教学曲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歌唱”模块的活动建议指出:“歌唱曲目的选择要难易适中,应与学生的歌唱水平相适应,注意循序渐进。

”高中生中不乏有一定演唱能力和水平的特长生,教师要考虑他们的学习要求。曲目的选择既要解决特长生“吃得饱”的需要又要兼顾普通生“吃得了”的问题。可用移调方式把有难度的优秀歌曲引进课堂,如《祖国,慈祥的母亲》、《血染的风采》、《爱的奉献》、《美丽的梦神》等。对一些具有一定歌唱水平或立志报考专业院校的学生,应在教学中予以重点关照。比如让其担任独唱、领唱、声部长等,发挥并锻炼他们的歌唱能力,但绝不能为了个别学生的个别辅导而影响全班的教学进度。
        3.注重交流
        定期组织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歌唱训练与教学的交流、观摩及音乐会,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展示歌唱技能与表演才能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尽其所能地参与到歌唱的表演实践中。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提高学生歌唱的审美能力、鉴别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歌唱”模块教学课例评析——广州市东环中学合唱课例描述与评析
        “歌唱”模块要求学生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感受声音的丰富表现力及其美感;积极参与合唱、重唱、独唱等艺术实践活动。在排练合唱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各声部的声者,:保持^部间的和谐与均衡;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并对指挥动作作出敏锐的反应。还要求学生学习并逐步掌举歌唱的基本技能,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以及清晰的咬字、吐字,进行富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歌唱。
        为此,在合唱课教学中,把《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一首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音乐特点的歌曲作为授课内容,并相应地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①对比欣赏。欣赏不同演唱者的独唱版本,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和不同演唱者的演唱风格。②艰唱实践。首先进行气息、发声等方面的歌唱练习,进而使学生掌握多声部合唱循环呼吸的方法;循序渐进,直至能完整地演唱三声部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③感受合唱的魅力。鉴赏合唱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各种演唱版本,能较为准确地辨析独唱与合唱在音色、音域、艺术特征以及表现形式上的异同;进一步了解合唱艺术的相关知识,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激起学生对合唱艺术的热情。④总结归纳。通过归纳与提问,总结本课主要内容。
        该课例能从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想方设法降低教学难度,紧扣新课标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可操作性强。
        首先,教学内容挑选得当。朱老师精心挑选了一首旋律优美、学生又比较熟悉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为教学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歌唱兴趣,又缩短了学生学唱主旋律的过程,为多声部的演唱作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案例设计独具匠心。朱老师的教学设计另辟蹊径,先从对比听辨不同演喝风格入手,使学生不但能很快地熟悉歌曲的主旋律,而且还能感受到不同演喝风格的独特魅力。朱老师还发挥自已的专业特长,创造性地给《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达首歌曲加入了补充型声部和长音型声部,降低了学生演唱多声部合唱歌曲的难度,使学生更加容易进入多声部的演唱环节,值得大家借鉴。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体验多声部的演唱效果,朱老师还加入了自己演喝的第四个声部。虽然效果不是很理想,但相信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合唱声部越多,音色越丰富、旋律越复杂、演唱难度也越大。最后的归纳环节,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提问,让学生对合唱的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合唱的艺术魅力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歌唱方法训练的过程中,朱老师并淡有单独进行枯燥的呼吸练习,而是結合蒙古民歌旋律悠长、气息宽广的特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唱循环呼吸的气息练习,有趣而有效。对于歌喝教学中如何进行“演唱技巧”训练,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结语
        高中“歌唱”课既不同于高校的声乐课,又有别于过去的唱歌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本能的“唱歌”喜好转向较科学而规范的“歌唱”训练中,用健康的审美意识规范自己的歌唱实践,培养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J]. 孟凡启.  北方音乐. 2018(10)
        [2]谈高中音乐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创新[J]. 李米兰.  才智. 2018(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