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9期   作者:刘子齐
[导读] 解读教材是教师的必修课,教师解读教材的准确度、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
        刘子齐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创业农场学校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156321
        解读教材是教师的必修课,教师解读教材的准确度、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那么,教师该如何科学合理地解读教材呢?“文本在心中”,是教师解读教材的必要心境。
        (一)整体把握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根据“课标”的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文本特点,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比如《清平乐·村居》一课,该学些什么,教些什么呢?根据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结合诗歌描述的内容和主题,可以确定教学目标: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词的意境,体会闲适美好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二)细读教材
        细读教材就是从微观上品读把握教材,从语言文字入手,潜心涵泳,切己体察,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大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细读教材:
        1.细读生字新词
        语文学习是从字词开始的,字词学习并不是哪一个学段的教学重点,而是应该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切不可忽视字词教学,尤其是生字新词。高年级教学应突出重点,关注难点。对文本中出现的易读错、难写的字和难理解的词要给予有效指导,直至学会。比如《清平乐·村居》中需要读准的字有“乐”和“剥”,其中“剥”还需理解意思,根据意思确定读音。需要理解的词有:翁媪、吴音、相媚好。这些都要一一落实,来不得半点马虎。语文素养就是靠这样的一砖一瓦构筑起来的。
        2.细品课文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魂,细品题目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找到文章的线索。比如《清平乐·村居》题目看似平常,其实不然,查阅“居”的金文,可以知道人在屋中是为居,这首词不也是从“人”和“景”两方面来写的吗?
        3.细读语言亮点
        一篇文章之所以能被选入教材,其语言一定有值得推敲咀嚼的绝妙之笔,这样的语言点,教师要给时间、给空间、给方法,引导学生充分的理解、品悟、积累、运用。比如《清平乐·村居》中的“相媚好”和“卧”,一个“相媚好”把老夫妻晚年的幸福、恩爱、悠闲都纳入其中;一个“卧”把小儿子的天真、自由写得活灵活现。品析语言亮点,能有效感悟文本的主题。
        4.细赏修辞语句
        小学语文教材常出现拟人、夸张、比喻、排比、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作者运用这些手法往往别有用心,在语言形式上也值得学习,是发展学生语言,锤炼思想的有效载体。比如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一课中就运用多种精彩的修辞,刻画了一只高傲的鹅老爷形象。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生活中的家畜白鹅人化为我们身旁可爱、高傲的伙伴。

它的叫声“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仿佛显示自己应在家畜中特殊的地位,当有淘气的小狗来偷它的食物,它便会“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当小狗将白鹅的饭食偷劫一空的时候,它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宛如一位高高在上、不可侵犯、自尊心极强的麻烦绅士。又在此时,人们也只好小心翼翼地替它把饭加满,并站在一旁侍候,突显白鹅的高傲,使学生读来有趣、生动。对比描写在文章中也别具特色,如:用鸭的“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的“步调从容”相对比,突显鹅的大家风范。这样的对比,让鹅的形象更加饱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5.推敲“语言怪点”
        所谓“语言怪点”就是那些超越常理,看似不符合逻辑的语言。这些语言往往话外有音,需驻足停留,多追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冬阳·童年· 骆驼队》中有一句话:“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乍一读,你可能会觉得前面那两句话是多余的,可以直接说:“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仔细品读,你会发现加上这两句,读起来心中的感觉大不相同——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而且这里还有一个语言节奏的问题,一唱三叹,节奏感强,透过节奏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老北京、对童年无比留恋的情怀。
        6.“知人论世”
        解读教材除了关注语言外,还要目中有人。查询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主要作品、创作意图等,这些都能帮助我们解读教材。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作者杏林子身患重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呼吸苦难,在病痛中坚持写下40多本著作,并成立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读了杏林子的生平事迹,我们再读课文,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珍爱、尊重和敬畏。
        7.比较对照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数是经过编者修改后的,有的是节选,我们可以把教材与原作对照,联系前后,读原汁原味的作品,了解作者的原意。我们还可以把不同作家的相同题裁作品作比较。比如《送元二使安西》和《别董大》这两首送别诗,可以从人物、地点、方式等方面比较阅读。
        (三)深度研读
        深度研读,是从作者意义、读者意义和作品意义三方面展开。我们不能把文章单独对待,而是要把它置于整册教材、整个语文课程的体系中去解读,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解读。
        1.揣摩编者意图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按照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的,编者在确定主题单元,选择文本,安排顺序的时候,具有一定的意义。作为教师,起码应知晓本单元主题是什么,单元内的每一篇课文在构建主题中起到什么作用,同单元的几篇课文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2.划分文本类别
        给教材分类别的标准有很多。比如,按体裁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等;按时间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按文学门类可分为: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王荣生教授曾将教材文本划分为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教师应当彻底、清晰、明确地解读文本。例文的解读,则应当挖掘其中核心的文体知识。样本,教师解读的重点就不在于自己对文本了解多少,而在于要认真考虑学生可能提的疑问。用件,教师解读时重在掌握、梳理文章中的信息资料。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解读教材的能力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增厚文化底蕴,并辅以相关文艺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