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冰瑶 高若彤
河南省安阳市实验中学 455000
摘要: 新课标要求教师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乡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文章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乡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并探讨两者融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乡土文化 语文课堂教学 多元融合
迪格尔印第安人有一条著名的箴言:“开始,上帝就给每一个民族一只陶杯,从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乡土文化,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教师应高度重视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乡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大放异彩。
一、乡土文化与语文课堂融合的意义
一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随着城市文化水银泻般的漫向乡村,
乡土文化的衰落正在加剧,中国的乡土文化急需保护和重建,那么重建指望谁呢?一言以蔽之,指望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身怀乡土情结的人。而乡土文化教育受当前考试制度的制约,从学校、社会、家庭均不够重视,使得乡土文化教育严重缺位,以致很多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等方面并不十分了解,对本土的历史文化缺乏认识和了解,就谈不上有意识的继承和弘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培植乡土情结,延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乡土文化,引导学生认识更多有关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走近家乡的山水,走近家乡的各种民俗文化,感受家乡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是助推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 ”,“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开发高中语文乡土课程资源,挖掘更多的符合高中语文课程发展需要的课程资源,将课本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让乡土文化成为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成为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四是有助于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教师要“提高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要具有专业发展意识,努力建构教学共同体,努力适应、积极参与语文课程改革。”教师探究乡土文化资源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的过程,有助于增强自身知识储备,理论素养,推动专业发展。
二、乡土文化是优质的课程资源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和周易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和魏武王曹操高陵的所在地,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远古时期的颛顼、帝喾二帝先后在帝丘和亳建都,并葬于此(均在内黄县梁庄乡)。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今安阳市区小屯一带),在此传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朝在此建都,故安阳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安阳人杰地灵。盘庚迁都殷,商王武丁中兴、奴隶傅说拜相、女将军妇好请缨、文王拘而演周易、武王伐纣灭殷商、西门豹投巫治邺地、蔺相如降生古相村、信陵君窃符救赵、项羽破釜沉舟、曹操邺城发迹、起义军雄踞瓦岗寨、欧阳修作赋秋声楼、三朝宰相韩琦三治相州、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等名人轶事层出不穷。
名胜众多,景观奇特,安阳山水隽秀,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颇具特色。安阳有号称八百里太行之魂的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三千里人工天河红旗渠、有被史学界命名为“小南海文化”的二万五千年的原始人洞穴,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石板岩等。
这些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成为生长在这一片沃土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应充分运用乡土文化育人。
三、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一是依托文本,渗透文化。《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依托文本对本土的乡土文化进行有效的课堂拓展延伸,寻找贴近学生生活或能让学生直观感受的资料,然后穿插在课堂导入或教学过程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对课文的民俗文化深入探讨,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如在学习岳飞的《满江红》这首词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汤阴岳飞庙的相关图片并讲解岳飞的事迹,让学生增加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
二是综合实践,走近文化。《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乡土文化来源于生活,所以要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乡土文化,让学生搜集整理乡土文化资料,。如利用节假日有计划地走访古桥、古镇、庙宇等遗迹,查阅文献、上网搜索,探访当地擅长“讲古”的老人,了解和收集本土历史文化民俗和名人轶事,让学生走近乡土文化,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唤醒学生心灵深处埋藏已久的对乡土文化的强烈的主体意识,在活动中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浓浓的乡土风情,还能在自主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是写作生活,感悟文化。新课标指出“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写作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在学生对家乡的乡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接触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尽可能地有感而发。对学生的作文,提倡抒真情、表实意。浏览了曹操高陵,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描绘曹操墓真假之谜,看过了殷墟,亲身体验了安阳灿烂的历史,还可走近红旗渠,感受老一辈人独立自主、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不畏困难的精神品质。
总之,语文学科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适当地将乡土文化与语文课堂融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情感,感动学生生命。如此,语文教学也必能成为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框架了。
(本文系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高中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2020YB0984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