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渗透文化自信教育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9期   作者:张 环
[导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张环
        山西省长治市第四中学校(山西 长治)046000
        摘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可以为民族繁荣注入强劲的动力。所以,文化自信教育成为当前各学科关注的重点。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有何意义?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渗透呢?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教育
引言
        相对于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更为重要。把历史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历史学习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同时在教学中,深入文化自信的培养,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才能实现历史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的意义
        古语有云:“欲人勿疑,必先自信。”自信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持久力量,而文化自尊心、自信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融入国际的重要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话语、价值认同、人文性格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今,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的渗透力度不断加大,西方文化霸权主义逐渐抬头。受多种文化影响,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低。保护好传统文化,呼唤传统文化回归,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全社会的共同心生。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教育功能、认知功能和借鉴功能,文化教育历来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历史课程中包含丰富的文化素材,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元典时期,之后的文化发展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源头,特别是儒家思想对我国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儒学研究大会,是一个世界性的儒学盛会,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在上课时都应该给学生作为拓展知识加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还可以增加历史教学的活力。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化自信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坚定文化自信,夯实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
二、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让学生不忘历史,以史为鉴。在高中教育进行改革的大前提下,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但是想要满足新时代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需要老师们不断探索。
        新教材一本书涵盖的内容多,每课知识容量大,这是所有一线教师的共识,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这就需要用到各种历史方法,去缩减课堂知识的容量。其一,学生课前要有学案,这样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和理解,学生课前画时间轴,采用时间轴的方式简化非重点知识;其二,重点知识的部分采用原始史料、新的研究成果、图片视频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探究,以及与现阶段时事的联系,从而可以在这部分探究知识中加入文化自信的内容,强化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例如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否定,会使学生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误解,如果在探究学习中引入儒家文化在今天的发展概况,引用习主席关于文化发展、文化自信的讲话,让学生认识到文化要取其精华,这样就会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根,要继承发展;其三,历史教学也要适应新时代发展潮流,紧跟时代,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现阶段文化发展的现状,要注入历史教学,渗透文化自信,文化发展的教育。新课改下,一线教师已经深刻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但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形式,会影响了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在新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历史教学需要满足时代发展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深入文化自信这条线。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的对策
        (一)设置历史问题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入文化自信,首先就需要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参与感,以此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及时地对学生设置疑问,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及时创设历史问题教学情境,在问题情境中突出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科技文化自信,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验收学生的预习成果,并及时展开提问,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理解情况,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能够主动接受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合理构建历史知识结构。
        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难点主要在于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由于很多学生无法理解历史事件的分布、关系和影响,导致在学习的时候无从入手。所以教师可以在实践中以时间轴为主题,针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从而整理出历史事件的脉络,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知识结构,确保学生能够有效的理解历史时间的先后顺序,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构建知识结构,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构建的过程中,进一步的了解到不同的历史事件,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精研课标和历史教材,在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中渗透文化自信。
        历史学科是每一个高中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和必须认真对待的科目。历史学科有其广泛的包容性和接纳性,它本身就是发展的历史,过去的历史、现在的历史和未来的历史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都可以看到。所以高中教学过程中,要精研课标和历史教材,弄清楚重难点,才可能更好的渗透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的教育。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对祖国繁荣昌盛的自豪感,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实现人文素质方面的提高,提升文化自信。
        (四)应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与评价
        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成为主要的方式,老师只是引导性的,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效果,更加有利于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优化合作探究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核心素养教学氛围。评价作为一种激励体系,是开展历史探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贯穿于探究活动过程中,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养为目标。这样才可能更好的渗透文化自信、学生自信的教育。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文化自信的教育,需要把课前学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中合作探究和老师上课时收集各方面史料的能力相结合,才能使核心素养,特别是文化自信的教育贯穿其中,实现历史教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爱红.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长江丛刊,2018(29):274.
[2]牛永阳.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9):29.
[3]沈立争.基于核心素养下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下),2018(09):128.
[4]李芳芳.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高考,2018(26):18.
[5]丁义华.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16):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