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山西省浮山县城关小学 042600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课?我觉得关键体现在我们对数学教材的处理上。下面我来谈一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用好数学教材。
一、理解编者意图
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要做好理解编者的意图,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
例如,苏教版教材中对“数量关系”的教学编排的就特别的隐晦,只有在四年级下册的第三章(P27-31)安排了2个例题,简单小结了单价、数量、总价和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其它的数量关系都没有涉及。课本上没有安排,咱们的老师也就不教,导致学生们上了五、六年级了,都还认不准速度和路程,单量和总量。比如说,五年级上册第二章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中,练习二的第4题,第9题、第13题和练习三的第6题,学生混淆严重,理不清数量关系,不知道是该用乘法还是该用除法。练习二的第4题中,每个车位占地15平方米,这是数学中的单量,在这也叫单面积,单量的标志就是每个的量,而停车场的面积就是总量(总面积),因为单量和总量是同类量,它们描述的都是面积,求停多少辆车是求数量,根据关系式:总量÷单量=数量,判定是用除法计算,可咱们的部分学生总是用乘法计算,这就是数量关系不清楚造成的。再如:五年级第四单元中的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 )米,这也是学生常常理不清的地方,其实每段长( )米,也就是求单量,单量=总量÷数量,单量和总量是同类量,从单位上可以区分。六年级上册第48页第14题,一辆汽车行千米用汽油升,行1千米用汽油多少升?1升汽油可行驶多少千米?这种题目仍然是用单量=总量÷数量这一关系式来解,另外单量和总量是同类量,单位是一样的,学生 可以看单位确定总量。学生因数量关系的不明确导致这些题目的错误率很高,这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敲了个警钟,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向学生渗透数量关系的知识,比如说三年级下册第1页两位数乘两位数中每一个例题及练习题的学习中我们都可以让学生用数量关系来解释列式的原因,让孩子们在题中标出“每盒12个”是单量,“10盒”是数量,求总量=单量×数量,每道应用题都可以追问其列式的根据,让数量关系深入学生心中。三年级上册中这样的例题和练习也是很多的。我们只有重视了数量关系的教学,才能时刻向学生渗透这方面的知识。让难点不再是难点,让学生轻松理解难点。
二、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刚入职的老师们,尤其是年青的特岗教师们,在这一点上是最欠缺的群体。你们有扎实的学识,但你们缺少经验,对教材是陌生的,别说深挖教材了,能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已是非常不易了。
记得我刚入职的第一个学期内,我代的是五年级数学,拿着数学课本,我就感觉这书上的内容简单的要命,记得上分数应用题时一个练习有两道例题,我一节课就讲完了,孩子们在做相关练习的时候,思路不清晰,交回的作业一踏糊涂,有一次我批作业时有一个朋友去了我办公室,我就跟他聊天说:“例题我也讲了,可是同学们为什么就不会呢”?朋友说:“如果学生都不会,那肯定是你讲的方法有问题,如果是个别学生有问题,那可能是这个学生自身智商有问题”。这个圈外朋友的大实话彻底地点醒了我,这句话对我的教学生涯起到了一个转折性的点化作用。从那时起,我开始正视我自身的问题,把“学生都不会,老师就有问题”这句话挂在心尖,认真地看起了教学参考书,我发现教参中的“教学建议”部分真正就是“宝藏部分”,每节课的“教学建议”中都合理的安排了本节内容的课时,每个例题都做了重难点的分析以及呈现例题的方法,阐明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建议”开始了我的备课历程。三年来我都坚持自己写教案,而且是写详案,从不抄袭,把站在讲台上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在备课本上,怎样安排复习题,怎样从复习题到例题的过渡,哪些题写在小黑板上,哪些题写在主板书上,新知识后要做哪些练习,课下我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坚持做到了不备课、不上课,上完一节课后,根据学生的作业来反思这节课,今天的作业95%的学生对了,说明今天的内容课上学生听懂了,今天的作业只要有30%的学生不会,我就开始找原因,调查询问学生不会的理由,对症下药,那时师生都寄宿,补救起来非常方便。一学期下来,我的备课本的厚度是别人厚度的3倍,我还发现自己写出的备课流程,只要站在讲台上就会不打折扣地进行到底,不会出现遗忘的现象。那时我体会到了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的精髓。这样的课堂上我不需要关注自己,因此就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表现,把孩子们的每一个课堂细节尽收眼底,俗话说,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因为我了解了每一个孩子课上课下的学习状况,所以我做到了因材施教,学生的成绩也在稳中提升。入职第二年,我代了四年级,班内25个学生,有两个智商特别差的,每次数学都是20分以下,这样的班级均分达到了84分,全县统考时首次摘掉了倒数第一的帽子,使教办名次前进了三名。这样的成绩就是对我的课堂教学的肯定。也就是说对于特别年青的刚入职的教师而言,前五年间,你们要自己写教案,要写详案,要让每一节课的流程从自己心里流出,这是疏通教材获取经验的最有效的方法。再一个就是听课,听名师的课,听特级教师的课,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特级教师吴正宪、华应龙、贲友林这三位对我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刚入职半年内,我很迷茫,不会教学,不会上课,后来我在临汾听了四节特级教师的下乡课,其中吴正宪老师的课让我如沐春风,豁然开朗,我当时就感觉:噢!老师就是这么上课的!课堂上老师就是这么和学生相处的。我明白了!回来后,我就着重在课堂语言上下功夫,我要让我说的话学生爱听,我提的问题学生想答,我的表情学生乐见,我的课学生盼着上。
总之,让我的课堂火起来,让老师和学生互动起来,让老师的语言特别接地气,让学生的情绪兴奋而高涨,也就逐渐形成了我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2010年后,在“学案教学”的推广实施过程中,我听了贲有林老师的一节视频课,切实体验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迫在眉睫,课堂应转变成“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那就是老师要加强学生的培训力度,让学生学会争辩,学会合作,学会预习,学会交流,只有把学生培训好了,课堂才能变成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老师才能发挥主导作用。这样的课例很多,建议大家去“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平台去看一看部优课的每一节课例,它们都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老师们,特别是年青的老师们,以上我说的这两种方法,是促进大家快速成长的最有效的方法,我是尝试者、经历者,同时也是体验成功者。希望每一位有理想、有思想、有行动的年青老师都可以获得成功。
三、研究教材中的练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形式多样,层次不一,角度多变的习题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练习题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只要是站过讲台的老师,就应该体会到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才是突显学习重点、难点的最有效的途径。一个熟悉教材的老师一定熟悉每个知识点的对应练习。比如说我们在教学“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时(五年级下册第30页例1)当我们出示了例1中的4×3=12时,学生看书会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和3的倍数,这时一个有经验的老师马上会跟着说:“4和3是因数,12是倍数,对吗?”学生就会思考、对比,发现两种说法的不同,从而答出不对,也就深刻体会到了“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下面在6×2=12中,学生明确了相互依存的含意,就会相互检查说法的对与错,当学生完成4×3=12、6×2=12、12×1=12三组式子的叙述时,老师马上来一个练习题,0.3×4=1.2,这时学生就会说,0.3和4是1.2的因数,1.2是0.3和4的倍数。这时老师再让学生看30页下面对※的解释,明确因数和倍数的研究对象是非0自然数,小数中不存在这样的关系。这样的课堂设计无疑是高效的,如果老师不知道练习题中会出0.3×4=1.2这样的题目,你在授课时只会照本宣科,而练习时看到此题后又会发出感叹,这道题我就没说过。所以,研究练习题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再如五年级下册83页的第8题,在练习中我们只是把它当成了一道计算题计算了一下,其实这道题是计算+++++,++++……这类简算题的依据,因为-=,所以=-,我们就可以根据第8题的发现用“裂项法”进行简算,学生只有明确了算理,才能灵活解题。
四、使用教材时要善于总结归类,化繁为简
代过五、六年级数学的老师应该都能体会到,五、六年级的数学有些难,尤其是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学生的考试成绩直线下滑,课堂上听不懂老师讲解的学生大有人在,抄袭作业的现象日趋严重,不是学生要抄袭,实在是他们不会做,尤其是做检测题时,感觉难如登天。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老师更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如何把知识点分类总结,化难为简,让学生读有侧重,思有步骤,列有方法。例如,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我们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题,用除法,找“是”字,用“是”字前面的量除以后面的量,如果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题也是同类做法,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改句子,把“比”字句改为“是”字句,如:多的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再用“是”字前面的量除以后面的量,要求学生圈出“是”字,是字前后的量分别划线并对应找数量,然后列式。第二类是六年级上册中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或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要指导学生分析方法:①从分率句出发,见了分率句,先找单位“1”,分率前面白勺“的”前面的量是单位“1”,如果没有白勺“的”要先补充句子,再找单位“1”;②看单位“1”的量是否知道,单位“1”已知用乘法,求谁的量乘谁的分率,单位“1”未知用除法或列方程,用除法时也要利用关系式明确除法中的对应关系,只有用已知量除以它所对应的分率才是单位“1”的量。数学中像这样的分类还有很多。
综上所述,研读数学教材时我们只要注意从各册教材入手来把握知识的整体性,通过研究教学用书来正确领会编者意图,精准掌握重难点,研究习题来丰富感性认识,就能尽快提高我们的研读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