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9期   作者:安启辉
[导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广,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安启辉
        平坝区十字乡民族中学    贵州省安顺市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广,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是解决学生学习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创设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发展性的问题情境,并善于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在课堂有效的教学时间里学得更多的知识。而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不断地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前言: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上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小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到课堂当中,还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新课改的核心目标下,要求将教学融入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数学作为思维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随着学生成长的步伐,课堂知识的难度也逐渐加强。教师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致使课堂内容枯燥乏味。而面对一些数学公式及理论知识,往往让学生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难以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当中,从而产生排斥心理。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积极创新思维,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创设教学情境,对于数学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生活融入到教学情境当中,创设生活情境,辅助教学。
        比如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并提出问题:在我们欣赏日出的时候,可以把太阳比作圆,平静的海面比作直线,在太阳升起的过程中,太阳和海面两者之间,能构成几种位置关系?分别都是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更清晰的观察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不但活跃了气氛,使数学课堂更为生动,也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二、巧设游戏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喜好,但对于游戏来讲,是人人都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游戏作为趣味性的活动,往往是激发学生兴趣及热情的最好选择。因此,而对枯燥无趣的数学课堂,教师应巧设游戏情境,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热情,为学生打造轻松愉快的高效课堂。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从而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
        比如在《随机事件与概率》一课,学生对于抽奖的转盘都不陌生,教师可以制作一个抽奖的转盘,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回答问题抽奖的游戏。

模拟购物的游戏环节,每答对一题视为成功购物(金额为100元),可免费抽奖一次,转盘停止转动后,以指针对准的位置为准,随机可分别获得5元、10元、15元、20元的购物券。学生在这样有趣的游戏情境中,会自主地融入到课堂当中。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顾客转动一次转盘,中奖的概率是多少?能获得5元、10元、15元、20元购物券的概率又是多少?通过这个游戏,目的是让学生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从而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也对知识点掌握的更加透彻,进而提高了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创设实操情境,注重直观体验
        在目前的教学中,初中课堂知识往往比较规范化或者结论化,过于强调结论只会忽略其中的过程。而教学知识相对来讲都是以静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单纯依靠记忆来理解,效果难免会差强人意。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直观体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所学课堂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亲自体验。
        比如在《轴对称》一课,让学生先准备好手工纸,再将纸对折,在上面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完成之后用剪刀把图案剪下来,这就是轴对称形成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直观体验轴对称,把抽象的立体图形变的更真实立体,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时,不再是单纯靠记忆来理解。由此可见,在教学课堂中创设实操情境,无疑让学生更感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操作中掌握课堂知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四、创设故事情境,培养人文素养
        在初中生的认知里,数学课程往往让人产生厌烦的心理,原因在于数学本身是一项思维逻辑较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难度较大。教师的教学模式又倾向于讲解,致使学生不得要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免产生无力感。而另一方面是原于教师没有积极创新思维,探究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面对的只有千篇一律的教科书,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这样就导致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掌握的不扎实,不全面,数学成绩难以提升。因此,就需要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熏陶。
        比如教师在教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引入笛卡尔发现直角坐标系的故事:笛卡尔小的时候身体不好,老师曾允许他可以迟到,但他从来没有浪费过时间,总是在思考数学问题,只要是他能看的书,都会精心研读,十分刻苦。直到有一次在梦境中,发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秘密:一横一竖将平面分为四个区域,空间上的点都存在于这个平面内。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笛卡尔是一个坚韧顽强,奋力进取,勇于创新的人。通过这个故事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素养的熏陶。
总结:
        在教学中,要提升初中生的数学水平,就需要教师创新思维,完善教学模式。运用多样的手段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创设问题情境则是一个好的方法,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自主思考及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延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如何提升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J].才智,2020,(5):194.
[2]杨树烙.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74):77-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